明末边军一小兵_老白牛【完结】(785)

阅读记录

  孙传庭回转陕西,当然不会坐桥子,也没有打出仪仗,而是一路策马急行,有时甚至还在马上打瞌睡,他要尽快奔回陕西去,只在京中留下一些亲随幕员cao持后续。

  众幕僚终于待得孙公起复,可以一展胸中所学,个个非常兴奋,不顾疲劳,一路尽随孙传庭鞍马奔波,没有一个人感到疲累。

  进入宣府镇时,他们这行人当然要检查证件,不过孙传庭在宣镇时久,早已习惯,对此制度还非常赞赏,认为这是宣镇纪律森严,上行下效的根本。

  甚至在进入关卡时,还与守关军官开几句玩笑。

  他起复的消息传得飞快,此时守卡军官早已知晓,也因为孙传庭经常出关入关,二人早已相识,该军官还向他恭贺几句,不过孙传庭微笑着要给赏银时,他微笑着拒绝了。

  因为早年时深受其害,王斗痛于门房关卡之弊,所以选择这些人时,很注意挑选那些有新思想,有良好前景,且身份地位较高的人。

  这些人在靖边军中,身份较贵,又身家丰厚,加上严格的监督与惩罚制度,自然抵制诱惑能力大大增qiáng。

  这很好理解,有大好前程,又身家百万、千万的人,自然对十块,一百块的贿赂不屑一顾,更不会因此坏了自己前途。相反来说,一个月拿着五百块,一千块工资,便是面对一包烟的贿赂,很多人都怦然心动。

  对此制度,孙传庭一样非常赞赏,寻思自己到了陕西后,也要如此办理。而他去京师前,早已办理了通行证,此时还没有过期,因此短短时间内,就与众幕僚通过了关口。

  宣府时报报导的事qíng,他们当然也有看到,众人或赞同或有异议,一路争论不停,特别晚上在驿站歇息之时。

  对众幕僚所言宣府镇有可能向冗政冗吏方向发展,孙传庭断然否定,并对此政赞不绝口。

  他道:“皇权不下乡,此乃国朝财力匮乏之根本所在!”

  他道:“地方掌控无力,不得不依靠士绅大户承揽赋税,此辈与胥吏内外勾结,转嫁负担,甚至瞒报户口,官府税收越少,小民负担越重。国初税收尤有米麦近四千万石,现才有几何?皆是里甲制废黜,鱼鳞图册与huáng册沦为空谈之故!”

  “现国虽大,却虚而无力,便若手足瘫痪之病人,加之宗族把控,豪qiáng坐大,官府越发虚弱。反观宣府镇,保甲制层层严密,如臂使指,任是军官士绅,无人可逃赋税,此为小而坚实,地方吏员得力之故!”

  孙传庭朦胧意识到,乡间自治,是眼前一切积弊的源头,地方势力一大,政府力量不免缩减,引发的,便是财税机器倒退,应jiāo税粮越少,在这个时代,真是要命的事。

  所以对地方之事,宁可过严,也不可过宽!

  这也是他在宣府镇考察几年的结果,对宣府镇上下一体,还有个qiáng力的税收机器,他非常羡慕。

  而且他也认识到,没有个统筹全局的财政中枢,也是大明眼下财政乱局的原因之一,地方有地方财务,中央有中央财务,盘根错节,很多钱税,就在运输路上làng费了,或被各方吞没了,连查都没处去查。

  反观宣府镇,一个独立的财政司,全盘运筹,使得每一两银子,都可以用到该用的地方去,避免无意义的消耗。

  孙传庭还对众幕僚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宣镇虽吏员众多,然税源不绝,特别各地大兴厂坊,每年税源越众,足以支付招募众吏员所需。”

  一个了解地方实qíng的幕僚也道:“确实,国朝各处除经制吏外,其实还有众多的非经制吏,他们虽不占国朝赋税,却要地方所出,算算各府县总人数,其实并不比宣府镇地方吏员少多少。”

  大明各处,虽然编制内的官吏很少,但到了眼下,因事务繁多,哪个衙门中,不是招了大量的帮闲书办、白役帮差?这些人与后世临时工是一个xing质,不要国家供养,却要地方供养。

  为了养活这些临时工,各地官府,只得大大增加留存,上缴国库的税粮越少。

  而且这些人多是地方青皮游手,人品更为恶劣,很多经制吏,三帮正式衙役不好意思gān的事qíng,他们却肆无忌惮,什么恶事坏事都gān得出,地方百姓吃这些人的苦头更大。

  还不如招募些正规吏员呢,至少有个统一的考核。

  一行人指点江山,畅谈未来所为,孙传庭充满激qíng,众幕僚也是胸中火热,尽要追随孙传庭gān一番大事。

  这日众人到了怀来卫,在臣字暖铺歇息一晚,第二天继续赶路。

  此时天刚微微亮,不过孙传庭又jīng神抖擞的整理行装,准备起程。昨晚他与众幕僚一直商谈到深夜,他们告退之后,自己又整理笔记,并没有睡多长时间,但孙传庭一点也感觉不到疲累。

  他出了房门,众幕僚皆行装整备,等待自己,还有忠心的长随马维忠,佩着长剑,也是警惕四顾,虽然宣府镇内安宁,他却一直没有放松对主公的安全保护。

  孙传庭伸了个懒腰,对众人笑道:“今日再赶一日,最迟明日便可到达镇城。”

  众幕员都是笑起来,一亲近幕员到了近前,低声道:“孙公,真要去镇城向永宁侯求助?此事……”

  孙传庭摆摆手:“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只是陕地糙创,百废待举,没有永宁侯支援,新军要走上正道,不知要费多少时日。”

  他感慨道:“时不我待啊,为了大明,区区脸面又算什么?”

  他回头望去,卧牛山隐隐在望,群山叠翠,掩没云雾之中,眼前路途,多有冰霜浅雪,四周安静无声。

  长随马维忠牵来自己的马匹,对他发出一声自己熟悉的嘶鸣,似乎埋怨他不体恤自己,整天就是赶路。

  孙传庭笑了笑,抚摸一下马头,他说了一声:“上马!”

  他一马当先奔上官道,随从众人也都跨上马匹追上。

  长嘶声此起彼伏,萧萧马声,远远传扬开去。

  ……

  从保安州那边回来后,李邦华再没了微服私访的兴致,从保安卫城到镇城,约有几十里路,马国玺一直送到jī鸣驿,余下的路,便要李邦华自己走了。

  与马国玺告别后,一行人继续赶路,由于坐着官桥,行进缓慢,当日行到傍晚,又在一个驿站歇息。

  第二天一早起来,下了一场雪,因为离镇城不远了,这旗牌仪仗也要打得整肃些,只是在卫城之时,随员众人没有要到仪金,这雪化之时又寒冷极浓。

  多日委曲,让各人抱怨不止,特别那几个随行太监,更是连声叫骂,他们曾向保安卫城守备徐祖成勒索仪金,被徐祖成严词拒绝,事后更连锦衣卫出马都不行,差点被徐祖成的家丁乱棍打出。

  这是锦衣卫啊,曾经脚随便跺一下,大明地面也要抖三抖的对象,现在却连边镇一个鼻屎大的守备也应对不了,直让各人有落毛凤凰不如jī之感,愤怒中夹着心酸。

  加之此时缩手跺脚,又行在道路右边,怎么看,这行的仪仗队,也没有钦差大臣的威严。

  看着外间,李邦华轻声叹了口气,又继续闭目养神,心中只在盘算,到了宣府镇城,见了王斗,该当如何。

  唯一让他安慰的是,得到钦差就要来临的消息,永宁侯王斗,已经率镇城的文武官员,出城十里相迎。

  第748章 吾代宣镇万民谢过

  崇祯十五年十月十二日,永宁侯王斗,领了幕府文武官员,偕同大同镇总兵、定兴伯王朴,宣大总督纪世维,宣府巡抚朱之冯,大同巡抚卫景瑗,宣府镇监军杜勋。

  又有此时身在镇城的俄木布等人,迎接了钦差大臣李邦华一行人。

  李邦华设想了种种qíng况,相见时王斗会如何对待自己,冷遇?下马威?刀剑加颈?斧钺临身?却没想到的是,那迎接礼仪非常隆重,给足了钦差大臣脸面。

  就见在初迎接地,城东八里的洪字暖铺,已经搭起了高高的彩棚,然后一直到镇城东面的安定门,还有东大街到镇朔将军府道路,全部进行了清场,人员皆绕道而行,为钦差大臣的仪仗队,留下行进的空间。

  李邦华一行人,终于可以走大道中间了。

  他心下满意,却不知道宣府镇民无不背地大骂,要知道现在王斗仪仗队出行,也没有清场的,还自觉靠右走,并不耽搁行人行走,镇民们也习惯了幕府做派。

  没想到这京师贬官一到,就乱套了,还让大家伙耽搁了多少事,真是扰民。

  还有若依旧例,迎接钦差必须数里、十数里的路途上,全部扎上彩棚,棚上还要糊上红色的纱绫,作为钦差伫足之地,还需加上上好的红绫,棚子也得扎得jīng细,用上上好的木料。

  这不免làng费,也不附合李邦华节俭的儒门思想,似乎王斗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只在洪字暖铺扎了彩棚,然后有锣鼓队夹道欢迎,可谓简洁又气派,庄重不缺乏隆重。

  总之一系列明面摆出来,充满堂堂大气,没什么下绊子之类的小道,便若他的为人行事一般,不屑yīn谋诡计,向以堂堂大势压人。

  李邦华抚须点头,对王斗布置颇为满意,同时心下凛然,越是王斗这样的人,越不好对付。

  各官相见略一寒暄,众人起程,一路行去,就闻敲锣打鼓声山响,更有无数的男女老少挤在路边街旁看热闹。

  扰民先不谈,热闹大家还是喜欢看的。

  而且现在宣府镇百姓,已经习惯一有事就举个日月小旗,仪仗队过来时,但见无数的小旗飞舞,真是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一片喜庆欢腾的景象。

  李邦华差点热泪盈眶,没想到镇城的百姓,如此心向朝廷,毕竟是大地方的人,素质就与那些小地方不一样。

  唯有仪仗队伍中举着“肃静”、“回避”的旗牌手们有些尴尬,眼前qíng形,与他们举的牌子内容大相径庭。队伍中的锣鼓手,也一样住了手,周边的锣鼓声,已经吵得他们耳朵发晕了。

  不过受到热qíng欢迎,总比受到冷落好,而且他们也有一种感觉,相比小民的畏惧跪伏,四周无声,这种感觉更让人新奇舒坦。

  进到镇城前,雄壮的城池也让李邦华叹为观止,“九边冲要数宣府”,“京师锁钥”、“神京屏翰”不是随便说说的。

  原本宣府镇城就每面长六里十三步,周长二十四里,又有七门一关,可谓虎踞峙列。现在镇城更热闹了,除了城池内中,城外也聚起了越多的市镇,直有熙熙攘攘之感。

  往日为防务所堵塞的宣德、承安、高远三门也尽开,如此,东面安定门,西面泰兴门,南面昌平门、宣德门、承安门,北面广灵门、高远门全部通畅,使得人流越众。

52书库推荐浏览: 老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