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_老白牛【完结】(891)

阅读记录

  这每牛录三百户主代表为旗丁,余下的兄弟子嗣暂不在兵册上,普通人家就称为“余丁”,若官将之户,就称为闲散。

  八旗兴起后每次出战,基本抢掠甚多,余丁闲散也踊跃出战,满洲史料就颇多某某“闲散”攻某某城阵亡的记录。

  皇太极时期清国共有牛录592个,内满八旗310个,蒙八旗118个,汉八旗164个。当时基本定二百旗丁为一牛录,所以满八旗约有六万二千旗丁,蒙八旗有二万三千六百旗丁,汉八旗有三万二千旗丁。

  满蒙汉二十四旗差不多就是拥有兵额旗丁十二万人。

  当然,除非遇到生死存亡的决战,否则各旗不会全丁出动,就如王斗的军队,不会每次打仗都全部拉出去。

  历史上的一片石之战,除了蒙汉八旗全丁出动外,满八旗也只出动三分之二丁。加上外藩蒙古兵、三顺王的军队,朝鲜兵,其它布特哈等pào灰集团,总计出动兵员十三万五千人。

  不敢肯定当时有多少随军余丁,家奴包衣,奴隶阿哈什么,不过不管五万十万,这些都是忽略不计的。就如蒙古西征,说是两万人,但至少十倍的附庸军工匠奴隶被省略了。

  冷兵器时代有十三万jīng锐战兵,已是个惊人的数字。

  徐达言:“十万众,当横扫天下。”

  王斗辛苦多年,正规军不过六万。

  不过松锦之战时清国损失惨重,光八旗满洲战死者就超过一万人,余者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外藩蒙古等等,损失一样不计其数。

  事qíng的后续后,他们还失去外藩蒙古很多势力,虽然这些人战力不佳,每约三到五个旗丁,才能有一个达到披甲兵的能力标准。不过至少也是满清国的重要战力补充,优良的pào灰。

  比如与满清国关系最紧密的科尔沁诸部,就有牛录448个,旗丁二万二千多人,内披甲兵人数六千五百多。

  外藩蒙古,有牛录384个,旗丁一万九千多人,披甲兵人数五千四百多。

  这二者加起来,披甲兵人数就达到一万一千多,就算每次清国征战他们出兵一半,也有旗丁两万,披甲兵五千。

  还有外扎萨克蒙古的漠北各部,喀尔喀、土谢图等部落,他们人丁不等,但披甲兵总数加起来也有八千。他们如若出兵助战,数量也非常可观。

  然现在除了铁杆的科尔沁,余者大半脱离清国统治了。漠北的外扎萨克蒙古,漠南的归化城土默特归顺了王斗。连临近王斗势力的土默特左右翼二旗、喀喇沁各部都有些不稳。

  甚至当时的土默特左右二旗扎萨克俄木布楚虎尔,善巴还打算不告而别,私议跑去投奔王斗,被警惕的多尔衮擒获后处死,任命了新的左右二旗扎萨克。

  不过外藩蒙古不稳已是事实,多尔衮很清楚的获知到,土默特左右翼、喀喇沁各部都跟王斗眉来眼去,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不知道。

  事后多尔衮通过各种抬旗,余丁补足的方式,补足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旗丁人数,还重建了汉八旗等。然多尔衮知道,他们八旗的核心战力,已经比不过锦州大战前了。

  好在只要不对上王斗的靖边军,八旗战力在此时东亚还是顶尖的,从他们势如破竹的攻掠朝鲜、日本也证明这一点。

  而且多尔衮又建了八旗朝鲜,八旗日本,每八旗旗丁人数一万六千,二者相加就有旗丁三万二千。

  虽然多尔衮认为这些朝鲜人,日本人战力难以保证,如八旗日本,只有内中的武士才能达到披甲兵标准,大多还是层次最低的步甲,那些朝鲜人战力更低了。

  不过他们内中的铁pào手还是不错的,他们足轻的“枪衾”战术也有可取之处。

  那些朝鲜人弓箭手也不错,他们的箭速飞快,在轻箭的效率输出上甚至超过蒙古人。

  最重要的,这些人壮大了旗丁人数,现满、蒙、汉、朝、日四十旗,兵额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

  ……

  此次国战,关系到清国能否进取中原,甚至国运存亡,所以满清可谓倾国而出。

  满、蒙、汉、朝、日四十旗中,蒙八旗二万三千六百旗丁,全丁而出。

  汉八旗三万二千旗丁,全丁而出。

  日八旗一万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鲜八旗一万六千旗丁,全丁而出。

  甚至满八旗六万二千旗丁,亦出丁六万人,只余二千旗丁防守盛京,别处城堡村寨,更只有余丁与妇孺守城。

  同时多尔衮还传谕自己铁杆科尔沁部,让他们出动旗丁二万人,内披甲兵五千。

  还有外藩蒙古敖汉部、奈曼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等等,他们都需出兵,而且至少出兵丁口数的三分之二,共约有旗丁一万,披甲兵三千人。

  如此相加,此次清国共出动旗丁战兵约十八万人。

  此外还有七万包衣阿哈随军,推运粮糙辎重,搬理缴获,处理杂事等。

  这也是必要的,如有缴获,难道还让那些披甲旗丁自己推车挑米?

  如遇攻城,甚至让他们自己制作盾车,挑土填壕?

  此时八旗大多驻防盛京周边,又实行兵民一体制,军械粮糙也大多自备,征集令下达后,他们汇集飞快。特别那些满蒙旗丁,更几乎家家都有马骡,集结速度更快。

  只有外藩蒙古各部动作会慢些,他们也将陆续在营州、山海关等处汇齐。

  还有随军的包衣阿哈们,也会慢慢汇集,在户部承政英额尔岱的统领下向前方运送粮米辎重。

  皇太极当朝时,力主八旗正规化,也在军中实行了一些粮饷制度,虽然不多,大部分人还是自带gān粮。但考虑到可能要在山海关等处待几个月,多尔衮认为公中有必要出这笔粮糙,正好从朝鲜、日本等处抢来的粮米可派上用场。

  而对此次征伐明朝,清国上下个个都信心十足,明国境内,清军唯一惧怕的只有靖边军了,杨国柱、吴三桂等人只能说可作为对手,但谈不上惧怕。

  至于流寇,虽然势大,但想必战斗力也有限,毕竟听说他们多由投降的明军组成,而明军是什么德xing,他们大清兵再清楚不过。

  更妙的是,流寇的注意力可能还会放到王斗身上,这样自己惧怕的靖边军就被缠住了。

  大清兵再无后顾之忧,所以就算这次不能定鼎中原,至少也可以好好抢一把,好几年了,明国境内想必很肥了。特别几月后就是夏粮收成,又几月后,就是秋粮收获,更多的物资可抢。

  八旗虽然没有兵饷,但每次掳获都有分赏,金银财帛,牛羊人口,茶米油盐,勇敢者还有马匹盔甲赏赐,加上私藏战利品,每次出征各旗丁都是腰包满满的。

  所以此次出征,家家踊跃,各城镇村寨,到处是一派子送父,妻送夫的感人画面。

  家中丁口多的,余丁们也是踊跃参军,心甘qíng愿作为辅兵杂役存在,跟随自己的父兄出战。

  他们战后虽没有分赏,但私藏战利品却是潜规则,甚至有人盘算多抢几个包衣回来,代替自己耕田种地。

  清国上下弥漫着一股狂热雀跃的气息,甚至有狂热分子喊道:“南朝将亡,国朝定鼎,就在今日!”

  ……

  二月二十日。

  这几天源源不断的兵马汇集到盛京,特别二十日这天,盛京城北的演武场旌旗如海,几乎每隔一刻钟就有一批军马汇集过来。

  他们按各旗阵列排列,八旗满洲正huáng旗,八旗满洲镶huáng旗,八旗满洲正白旗,八旗满洲正蓝旗,八旗满洲镶白旗,八旗满洲正红旗,八旗满洲镶红旗,八旗满洲镶蓝旗。

  他们以牛录合为军阵,然后每个牛录又单独列为小阵,他们肃然而立,器械jīng良。

  他们每个普通的士兵都有头盔与镶铁棉甲,个个髹漆的铁盔,汗渍斑斑的对襟泡钉棉甲,乌黑高尖的盔顶红缨飘扬。他们身边都有马匹,有人甚至不止一匹,马上长短兵器具备,皆以粗厚沉重为主。

  马上又有盾牌,巨大的满弓,装满重箭轻箭的箭囊等。

  他们个个眼神残忍而bào戾,充满百战沙场的自信。

  这些是普通的步甲,又有马甲,个个身上披着两重甲,纯铁甲外面罩着厚实的绵甲,防护更加jīng良。他们中达壮、拨什库级的军官,皆是盔上黑缨,背上cha着方二尺的小旗。

  他们身着三层重甲,也就是除了绵甲铁甲外,最里面还有一层锁子甲。

  最后就是由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掌控的巴牙喇兵了,他们个个背上cha着斜尖的火炎旗,手上马边无不是沉重的重武器,láng牙棒,虎枪等等。他们使用的大梢弓也普遍是十二力弓。

  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按弓力算的话,合后世的磅数差不多是158.7磅,被she一箭不死肯定重伤。

  他们是各旗中最jīng锐的老兵了,个个身上浓厚的血腥杀伐之气,一身的明盔明甲,铁甲穿在外面,片片甲叶皆是以jīng铁打制,极为厚实亮眼。

  为了应对火器的威胁,八旗兴起后就在盔甲防护上做足了工夫,所穿盔甲无不jīng良。

  “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jīng铁,马亦如之。”

  “虏多明光重铠,鸟铳之短小者未能dòng贯。”

  “先以重甲外披绵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立于山城之下。”

  “执láng筅、长枪、大刀利剑,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棉甲。”

  八旗满洲约六万人列阵较场中,他们刀枪如林,人cháo如水,人数虽众,却列阵整齐安静,只偶尔传来几声马嘶之声。

  他们森严站着,无数密集的头盔与铠甲耸立,凌然的铁血之气蔓延。

  而在满洲各旗后面,又是相应的蒙八旗与汉八旗,日八旗与鲜八旗等。虽同称八旗,但他们身份地位当然不平等,八旗中只有满八旗有旗主,余者都是固山额真,而且他们与满八旗各旗主还是属于隶属关系。

  他们一样安静列阵,然气势上颇有不如。

  他们的装备也不能与满八旗相比,不要说几层甲了,连拥有镶铁棉甲者都少,很多人只有一件普通的棉甲。特别那些八旗日本与八旗朝鲜军,大多数还是国内的军械打扮,显得有点不协调。

  然十几万人列阵,刀枪如林,旌旗似海,无数的人头蔓延,整体散发的气势仍然非常惊人。

  ……

  演武场中未见皇帝的亲卫葛布什贤兵,此时这些清国最jīng锐的士兵却是列队在盛京城东的抚近门外,一直布置到城北的演武场边。

  他们是比各旗巴牙喇还qiáng悍的存在,个个同样一身明盔明甲,身上穿着沉重的铁甲,片片寒光闪动。

52书库推荐浏览: 老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