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_老白牛【完结】(912)

阅读记录

  他道:“……王朴,富家翁足矣,听闻最近更在忙什么烟糙?庸碌之辈耳,不值一提。刘肇基,与杨国柱类似……余者将官,不入院培训,征讨便是,何人可挡靖边军之敌?最后便是长伯你了!”

  吴三桂一颤,听方光琛继续道:“闻听永宁侯最恨军阀?当年左良玉之死便颇有蹊跷……当然,最佳之处理不若官将尽入院学习,然后培训后东调一个,西调一个,关宁尽散矣。麾下兵丁,亦充入忠义营中?”

  他最后笑道:“当然,长伯亦可向永宁侯大表忠心,毅然尽散家丁,追随麾下。便若当年的温方亮,现在不也是永宁侯麾下五大将之一?然后带一只整编后的军队,军中或许一个旧将也无,反正永宁侯推行参谋制,并不太看重武将个人之力,最后为永宁侯爷南征北讨,受之器重,不失一佳话……”

  “够了!”

  吴三桂的手颤抖得厉害,他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猛然喝道。

  他转向方光琛,厉声说道:“廷献兄说了这么多,意yù何为?”

  方光琛收起自己折扇,他对吴三桂深施一礼,正色说道:“先帝不幸,君父死难,凡有识之士,无不切齿恨贼!今流贼人心已失,众志已离,正是收复神京,功在社稷的当时。长伯,良机到了!”

  吴三桂冷冷道:“只是如此吗?”

  方光琛沉声道:“当然不是!”

  他说道:“大丈夫岂能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我一书生耳,亦想报国,长伯不想吗?你胸中没有抱负?你不想报国仇家恨?”

  他不断反问,声音越说越大,最后更是咆哮出声:“流贼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huáng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其败可立而待也。如此良机,为什么不抓住?难道真愿如此奇功只得王斗独享?”

  他咆哮喝道:“王斗能做的,我们也可以做。长伯,拯救大明之人该是你,你就不想青史留名,史书万人赞颂?你真愿放弃基业兵马,成为王斗麾下一条走狗?”

  他额上青筋bào露,激动难言,他咆哮说着,声声尤如魔鬼之蛊惑,在引诱着吴三桂的内心。

  而他内心也在不断动摇,是啊,他岂不想报国仇家恨?他又岂能没有报负?他是多么自视甚高的一个人,他会认为他吴三桂会差过王斗吗?不,他不承认这一点。

  还有他辽西的基业,岂能鱼ròu于人?这片土地,是他胸中抱负根基所在,便若宣府镇是王斗的逆鳞,触之必死。

  他决不许有人对他的基业下手!

  而他知道王斗这个人,决对会对他的基业下手,无关感qíng,只关大道!

  王斗要推行他的大道,他的道统,定会毫不留qíng扫平身前一切障碍。

  而吴三桂知道王斗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冷酷无qíng的人,该下手时决不会留qíng。

  想到这里,吴三桂神qíng狰狞,他厉喝一声:“你说的一切我当然想,只是兵力不足,徒之奈何!”

  方光琛轻轻道:“也不是没有办法?”

  吴三桂呼吸粗重起来:“计将安出?”

  方光琛将头探了过来,他脸上汗珠密密冒出,最后更是滚落下来,他轻轻的道:“借虏平寇!”

  吴三桂猛然一个踉跄,他用力扶着身前的书桌,咬着牙,一字一顿道:“借虏平寇?”

  第859章 说服

  吴三桂神色变幻,脸色yīn晴不定,良久,他叹道:“我与胡虏有深仇大恨,昔松锦之战,大舅便是死于奴贼之手,此仇不共戴天。大仇未报,又岂能与虎谋皮,与奴共存?”

  方光琛道:“两国jiāo战,死伤原是难免,长伯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观史书形势,昔为敌国,今为一家大为寻常。大丈夫yù成大事,当行不平常之事。光琛披肝沥胆相劝,此豪杰择功名富贵之时,长伯当相时度势,当机立断,方不失此分茅裂土之功!”

  吴三桂仍有些犹豫:“引胡虏入关,此事非同小可,只恐引人非议。”

  方光琛道:“此一时彼一时,昔款虏为下策,今君父死难,九庙灰烬,贼首更僭称尊号,罪恶之极,人神共愤,为君父复仇当为大义第一也!只要能剿灭流贼,光复神京,区区借虏,何足道哉?”

  他窥探吴三桂的神qíng,大声劝道:“更言,吾等只是借兵,不是降虏。昔安史之乱,唐兵势弱,肃宗借回纥之力收回二京,懿宗亦借沙陀之力平定乱贼,皆传为美谈。长伯,光有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是不够的,还需巧用外力。”

  方光琛的父亲是方一藻,当年方一藻巡抚辽东时,就觉得双方实力悬殊,应当与清议和,然后腾出手来镇压流贼。他更援引隆庆年间“俺答封贡”模式,建议与清谈判。

  只是huáng道周等大臣qiáng烈反对,此事便罢,方一藻也因为在激烈的朝臣斗争中心力jiāo瘁,不久去世。

  跟随父亲的那段经历也给方光琛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父亲当年的和谈建议没有错,若当年和谈成了,腾出手来镇压流贼,也不会有今日的流贼陷京之祸。

  对于吴三桂担心的引虏入关可能名气不好听,他也不以为然,这段时间他待在京师,了解士大夫们的心理变化。

  如果说以前他们想投靠新朝谋取富贵,然百官大多被拒绝使用,各官更被追赃助饷后,那剿灭流贼,灭亡顺国,已成了士大夫们心中第一切要之事,别的都可以放在第二位。

  便如历史上的崇祯十七年五月底,得到吴三桂与清兵击败闯贼,收复京师的消息后,初立的弘光朝君臣反应是个个兴高采烈,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

  马士英还第一个上疏说:“吴三桂宜速行接济,在海有粟可挽,有金声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虏。原任知县马绍愉,陈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当咨送督辅以备驱使。”

  史可法也在六月初上疏:“应用敕书,速行撰拟,应用银币,速行置办。并随行官役若gān名数,应给若gān廪费,一并料理完备。定于月内起行,庶款虏不为无名,灭寇在此一举矣。”

  左都御史刘宗周也在六月初上疏说:“亟驰一介,间道北进,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义,虽逆贼未始无良心”。

  对吴三桂的“借兵”,引láng入室,弘光朝大臣人人称快,几乎所有的决策大臣都沉浸在“借虏平寇”的幻想中,只有一些中下级官员反对,但无任何作用。

  马士英上疏的第二天,弘光朝还决定策封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晋封辽东巡抚黎玉田为兵部尚书,皆给诰券、禄米,并由大学士王铎亲自起糙加封赏赍吴三桂、黎玉田二人敕谕。

  不但如此,因担心吴三桂等人蓐食未饱,还下令从海上运漕米十万石、银五万两接济犒劳,随行还运去坐蟒、纻丝等赏赐,以示宠异。

  这也可以明白弘光朝在流寇败亡之初,为什么一味裹足不前,株守江南。就是都想着“借虏平寇”、“联虏平寇”,担心北上收复山东、畿南等地会“挑激”清军,授以南下口实。

  所以他们行为才那么荒谬,步步坐视山东、河南等地沦陷,甚至将之视为“胡土”,就是怕出兵北上触怒满清。

  这点上,史可法与马士英没有任何区别,虽然二人一个东林党,一个阉党,但都是“借虏平寇”、“联虏平寇”方针的最坚决支持者。

  正因为了解士大夫们的心理变化,所以方光琛大胆判断,只要能剿灭流贼,别的都是次要的,借虏平寇也只是小事,更不要说还有为君父报仇这个大义压倒一切。

  历史上吴三桂毫不犹豫借兵,此时他虽有些心动,仍然还在犹豫,他沉吟道:“只恐请神容易送神难。”

  听吴三桂口气松动,方光琛心中大喜,他说道:“长伯不必担忧,夷狄只要财帛子女,流贼方是心腹大患。以回纥之势大,亦也退兵。昔年契丹国耶律阿保机入寇开封,患中国之民难治,只取财帛子女退回幽州去,料想东奴也是如此。我大明土地广博,财富众多,只要能剿灭流贼,光复神京,区区财帛子女何足道哉?”

  吴三桂仍在踱步:“我堂堂大明伯爵,岂能屈尊卑辞胡虏之下?”

  方光琛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昔大唐初立,唐高祖向始毕可汗称臣纳贡,以唐太宗之英武,亦有渭水之盟。然数年之后,唐太宗便灭亡突厥,报此奇耻大rǔ,天威慑于诸蕃!”

  他高声道:“为我大明,区区屈rǔ何足道哉?只需神京光复,太子即位,任人唯贤,国势复振,未尝没有报此大仇一日。”

  他左右看了看,悄声道:“京中诸公,亦有此想。”

  吴三桂猛的看去:“哦?”

  他声音有些颤抖道:“京师各官,都赞同借虏之策?”

  方光琛道:“也不尽然,诸公多盼永宁侯爷,然也不是没人观望长伯。”

  他说道:“小弟估算过了,观望长伯者约有三四成人数,但若能抢在王斗之前收复神京,那说话声自然就不一样了,百官支持者更会达到六七成!”

  他低喝道:“介时就算王斗持有太子,然长伯有大功于国,功在社稷,他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你出手?果然如此,他就不怕天下言论汹汹,万夫所指?”

  这话说得吴三桂心中大动。

  方光琛眼中更闪过一丝yīn冷:“介时长伯便可与王斗分庭抗礼,更兼其人心思颇大,一心想推行宣府之策。然安石变法,最终混乱天下,介时人心思旧,从长伯者更众!”

  他喝道:“若那王斗把持太子,yù行那曹莽不轨之事,亦欺我大明没有忠义之士哉?”

  他猛的看向吴三桂:“长伯,天下需有人抗衡王斗,而那人便是你!为我大明,请务必挺身而出!”

  他对吴三桂深施一礼,一揖到底。

  吴三桂停止了脚步,他脸色变幻不定,良久后,他低声道:“我需与族人商议,还要……说服一些人……”

  ……

  吴三桂亲笔书信言说此事,又派遣心腹出城,急急送往宁远、锦州等处。

  山海关到宁远二百里,到锦州三百里,快马加鞭,都是一二天的路程。

  京师失陷后,奴酋多尔衮对关辽诸将一心劝降,对各城的围困攻打略缓,对各人信使塘马也不再捕杀。此时道路大致畅通,唯有义州仍失去联系。听闻奴贼团团围困,时不时猛打,然吴三桂等人自顾不暇,各守各城,根本无力去救。

52书库推荐浏览: 老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