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个将军做老婆_天远大【完结】(60)

阅读记录

因此他不止自己搬过来了,还把阿清的大儿子,小名黑子的家伙带过来了。小黑子跟着自己叔叔读书学字,不指望他去考科举,但他早就到了该起蒙的时候。平时叔侄俩清清静静的读书,饭食,都是由人送过来。现在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在三叔的带领下,学了一些本领,打个猎是没问题了,所以整个村子里的生活水准都上升了。阿清家也一样,因此儿子跟着弟弟念书,不过是费一些笔墨纸而已,他家还能供得起。
因为打战,耿秋更加上心庄稼活计。眼见着粮食价格已经开始上涨,县里的大户们都开始囤积粮食。好在,他和余家都还有两万斤的存粮,也不用担心没得吃。主要是担心,战事拉的时间太长,明年朝廷会加收税赋。甚至会到民间来拉壮丁。
经过两三年的归整,余家庄这边两家的田地山头算是全部弄好了,各家都有一百多亩田,山头也打理得非常齐整。甚至连附近的一些荒地也被佃农们开垦出来一部分。惜日荒凉的余家庄现在可是北县县郊最好的一条村落了。当初那些连饭都没得吃的佃农们现在家家都稍有余粮,日子过得红火起来。特别是因为大家的孩子们都跟着曾家的孩子们一起练功夫,打猎的功夫见涨,人人都能给家里添些收入。所以余家庄竟飞快的成了北县有名的富裕村。
不得不说,这算是余明仪与耿秋的功劳。县里稍微有头脸的人家都派人来这里考查,想到这里来买山买地,不过最好的地方已经被余明仪与耿秋拿下了,剩下的可就比这差多了,但价格反而涨了起来,各人左想右想,又觉得不划算,正好县太爷也不想令他们到余家庄来,因为他怕会给耿秋和余明仪带去麻烦,这些人参差不齐,怕不太可靠。
为了防止再有这种事qíng发生,县太爷gān脆私下底透露给二人,想让他们把附近的几座山头全买下来。两人商量了一下,觉得也行,但要是全拿下来,他们又吃不下去,就稍带上了北县县来上头派来的两位训导,刘知华等几个举子老爷。他们相中了离余家庄不太远的几个小山头。他们手头上都不太富裕,想要拿三百多两银子还是不太容易,不过两人还能凑一份。
于是余明仪与耿秋他们两家就又各花了六百两,把相邻近的两个山头全买下来了,这几座山头要比先前的两座差一些,又是一次xing拿下,价格就便宜些,各家拿了二个,加起各家有三座了。因为现在的价格比之前他们拿的三百两,上涨了一成。
只不过,这样一来,余明仪家就又把手头上的一点余钱全光花了,因为他们这三年的收成全部没有卖掉,光是养着山和田了。耿秋这五百两,还是上回曾大山给的呢,阿昊走的时候,带走了千两银子的药,加上这次的花用,只剩下五百两了。
好在阿昊这回有了俸禄,家里的收入增加了。耿秋也就不用太担心了。要不然,他还不敢花这五百两了,要知道,阿昊走的时候,可是把阿牛与宁哥儿两个孩子,以及曾家一家子孩子与三叔三婶都jiāo给了他。他肩膀上的负担也不轻呢。光是吃吃喝喝,他倒不担心,可是两个孩子读书可得花不少钱,还得为他们娶妻成家呢。
这次开荒,可不用四处去找佃农了,因为庄子上的佃农们一听到消息,就各自把自己家的亲朋好友们带过来了,人手立马就足足的了,以往常一样的办法,大家都很满意。根本就不用耿秋和余明仪多cao心,人家就办得好好的。都是有例可循的啊。
如是,很快就到了第二年,除了刚开始的时候阿昊写过两封书信回家,第一封信就是讲他刚到了平王手下时发生的一些事qíng,第二封则是到达新洲附近写的,讲了他们一路行军的一些事qíng,信都很简单,让他不要担心,照顾好家里人。耿秋连回信都没有给他写,因为不知道能寄到哪里去,也不知道他能否收得到。
其实就连这两封信,也是平王令大家写的,不过是给家人报个平安罢了。因为大家都知道,真正进入战乱区,就不可能与家人有书信往来了,并且说不得明天就没命了呢。
因家里的事qíng着实也太多,并且耿秋还要帮余明仪管事,他也忙得没时间东想西想,现在他和余家各多了两百亩田地和两座山头要处理,佃农也增加了不少。现在的余家庄可是一个拥有六七十户佃户,近千人的大村落了。大大小小的事qíng真不少,人多嘴杂,还时不时的会有一些小龌龊发生。
耿秋不仅要管理好佃农们种田的这种大事,还要调停他们之间时不时发生的一些矛盾。弄得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几半才好呢。每天天不亮就得起chuáng,夜里也差不多要忙到半夜才睡。就连阿牛也送到县学去读书了。县学现在夫子多了,也就顺应了民意,开了蒙学班,专收六七岁的小童。阿晚虽然还不够年纪,但他天资聪慧,又一向和阿牛在一起玩,余明仪也就狠狠心把他也送进了蒙学,和阿牛一个班。
就这样忙忙碌碌,很快就到了秋天,还没开始秋收,朝廷就下了旨意,加收秋税。农户们叫苦不跌,但也不敢违抗命令,因为人人都知道在打战,总不能让用生命在冲锋陷阵的兵将们没得饭吃吧。
“要是收不够,可怎么?”耿秋问余明仪,虽然余家庄不用jiāo税,但耿秋很担心,迟早轮到他们。
“能怎么办?我们现在怎么也算是大户了,多少要jiāo点。好在我们一直在存粮,也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我怕的就是,会有官员趁机收刮民脂民膏,到时候弄得天怒人怨就麻烦了。”余明仪说。
他比耿秋消息灵通多了,周大人现在又升了官,朝中的事qíng自然知道的很清楚。朝中至平王领兵出战后,其他几位皇子也都不象以前那般缩着,人人都领了差事,个个表现非凡。反而,太子一系因在北凉失守一战中,损失了不少心腹,又后拆损了其外家的嫡亲表哥及其带去的一gān嫡系人员,以至于太子一系的威风比往年差了不止一星半点。最重要的是,皇上对太子也不象之前那般喜欢了,前段时间甚至还指责了皇后。太子现在是腹背受敌,各兄弟虎视眈眈,人人都有自己的一派势力,矛盾全都指着他,简直令太子度日如年,现在太子的地位及及可危,说不准哪天就换人了。
朝中如果不稳,又逢战事,肯定会引发更多的冲突,眼下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大乱子要出。好在,北县是个地处偏远且贫困的地方,这个时候反而算是安全的地方了。周大人,早就要余明仪多做准备,不仅仅只是要存够粮食,还要收集一些有点功夫的护院,为的就是怕有人乱中发难。
“这个可真难说呢。我只盼着平王能快点打赢,搬师回朝。”耿秋叹气道。
朝中各皇子各自为政,人人都想把太子搞下台,自己上位。没事都要找点事出来,何况现在还正是多事之秋呢。
“没那么容易啊。北蛮人占据天时地利,平王又带着一队养尊处优的污合之众,就算人人都是高手,可要收复这些人,令他们老老实实的打战,也不是件简单的事qíng。更何况就算他打赢了,如果不能得到好处,你说他会老老实实的当个亲王吗?说不得,更大的乱子还在后头呢。?”余明仪的分晰也极有道理。平王拿命在外头拚,凭什么便宜其他人。
“哎哟,烦的很。我们现在先解决眼下的麻烦。要不,我们先各自拿五千斤粮食出来jiāo给朝廷。”耿秋问。
“不妥,不如我们先各自jiāo一千斤粮食出去当税。一千斤也不算少了。县太爷自便心里有数。往后,要是朝中再来收粮,我们再各自jiāo五千斤出去。不得一次jiāo太多。”余明仪说。
“我明白了。”耿秋嘴里答应着。心里暗道,自己果然不懂这些,粮食就算再多,也得用在钢口上。要不然,还不是出力不讨好啊。更何况,他们两家也不过是各自有两万斤的存粮罢了。就算这一季再收个一万斤,其实也没多少啊。人人都有一大家子要吃喝呢。
一时间,两人皆沉默不语,心里头都知道,往后的日子更难过。

☆、第67章 动dàng

且不谈余明仪与耿秋的思量,平王此刻却正在大发脾气,“本王在这个鬼地方玩命,他们倒好,居然敢克扣粮糙,兵士们吃不饱肚子,哪有力气去拼命。”
“王爷,眼下可不是发脾气的时候,得想个法子啊。眼看着新粮刚上市,还不趁机多弄点粮糙,冬天可怎么过?”左右各人不停的劝道。
“曾百户,我记得你当初来的时候,带着一包吃食,闻着还很香,是怎么弄的?”平王问。
因这批的粮糙,居然有大一半都是乱七八糟的杂粮,余下的一小半糙米中还掺杂了不少的沙石,并且所有的粮食都是存粮,有的都生虫子了,平王见了简直怒火冲天。
“回殿下,就是把所有粮食炒熟,再混和在一起磨成米分,掺入盐,吃的时候极方便,拿开水一冲就行。而且保存的时间很长。”阿昊说。
“咦,这倒是个法子。”平王一听,大喜,连忙吩咐下去,先把沙石淘出来,再把粮食加工成米分末。反正现在他们呆得地方,冬天长,这还不到九月,就开始飘起了小雪,一锅水烧开都得费不少柴,这些存粮杂豆光是煮熟都得花不短的时间呢,往后更冷,连柴糙都极缺,还不如趁现在天气较好,先把粮食全弄出来,往后只需要烧开水就可以了。岂不是又省时间又省柴糙啊。
说来,平王他们这一出来,就快有一年的时间了,虽然守住距离新洲最近的济洲府,使得北蛮族没能再进一步蚕食大庆朝的地方。但其实这个济洲,在平王没来之前,早就遭受过北蛮军的洗劫。幸好,当地百姓在济洲守军与知府的带领下,顽qiáng奋战,在就要拼得山穷水尽时,平王率领的大军正好赶到,要不然,济洲府早就成为北蛮人的天下了。但济洲府下辖的几个县却多半失守了。
可以说,平王的到来,也不过是将将守住了济洲府最中心的地方,所以说他们的日子也极不好过,在附近享受不到一点儿帮助,这儿没有给他们留下一点儿余粮,百姓早就流离失所,田地一片荒芜。他们占据的这个地方,位置极其重要,与新洲隔着一条大河,两边又是高山,当初抢夺下这个据点,可完全是用人命换回来的。
平王来到这里的第一场大战,就是抢夺这个据点,当时死了四万人,还不包括先前就死守在这里的济洲守军与百姓。那时候,平王的命令是:“就算是死到最后一人,也要死死守着这里。”
所有兵士,前赴后继,一连十天十夜,是北蛮人在发动这场战争后,第一次遭受到的最大反击战,打得最后,北蛮人自己退缩了。因为平王带来的十万大军,源源不断,不论生死,很显然是打着就算拼到最后一个人,也不退缩的主意。不仅如此,因为这批人当中,有不少功夫高qiáng的好手,一人可当十人用,特别是有几个神she手,she杀了当时的北蛮族大将,更是折损了他们不少人马。大将一死,北蛮人瞬间军心溃散,平王趁机把他们驱离了济洲府。

52书库推荐浏览: 天远大 种田文 生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