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嚣张一点的官兵,这时候估计直接赶人了。但一是太子在此,没人想表现出跋扈的一面;二是昨晚才看到神迹,他们相信神灵还在注视着这里,不敢造次。
所以就这么僵持着,请慕晏出主意。
慕晏还在想怎么把人赶走,宿谊就把太子支了出去,还表明了身份。这可把里正吓坏了。
他们围着太子还不肯走,要是被当做乱臣贼子被乱刀砍死,都没地方喊冤去。
于是里正立刻带着众人向太子磕头,忙不慌的下山了。
就算想膜拜神迹,但xing命更重要。况且他们已经得到了神迹的消息,是皇帝老爷得了神灵指点,寻找新的粮食给老百姓呢。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们的愿望,不过温饱而已。
东汉末年先是政治黑暗,而后各地军阀混战。大世家大地主们带着家丁护员,靠着自家的粮仓,照旧过得奢侈无度。而普通老百姓却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昱朝建立了几年,刚开始还在四处平定战乱,如今终于天下初步安稳,百姓逐渐归家,若是风调雨顺,手脚勤快,至少不用担心饿死。
这已经让经历战乱的百姓比较满意了。
现在听说皇帝陛下得了神农大帝的指示,将有新的粮食出现。听闻此事的百姓都很期待。
当他们听村中读过书的人说了那神农大帝是何人,有何传说之后,就更期待了。
经历了太多苦难,有一丁点希望,百姓们就高兴地不得了。现在自己肚子还吃不饱,新粮食的事也八字还没一撇,就想着要一起给神农大帝建个庙了。
消息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当他们护送着三车土豆到达京城的时候,京城中的百姓们都已经知道当时山上的神迹了,也知道皇帝陛下被托梦的事了。
一时间,皇帝陛下的声望大幅度增加。他还只是把土豆运回来,在民间已经有了贤明之君的称呼。
宿谊听闻后,觉得这些老百姓,还真是单纯。
好歹等皇帝陛下把土豆种出来分下去,再说什么明君贤君吧?
等土豆运回来之后,宿谊上jiāo了一份详细的土豆种植培养指南、加工指南、食用指南,说是神农大帝给陛下的,然后就想万事不管了。
种地什么,宿谊就是个外行人。这些事,还是别掺和了。
但显然其他人不这么认为。于是宿谊虽然没官没职,但却跟着官员一起守着土豆田,等着土豆出苗。
每当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负责土豆的官员和农人,就要先询问宿谊。
宿谊总是高深莫测的让他们自己摸索,告诉他们若不是自己摸索,就学不会种植技术。
实际上,宿谊当然是一窍不通,不敢乱说而已。
不过官员和农人们都对宿谊很信服。虽然宿谊什么都没说,但他们就觉得宿谊懂得多。
宿谊只有对怎么吃土豆懂的比较多,种地什么的,他真不懂。
被多问了几次,宿谊也不好再继续糊涂下去。
种植方法、加工方法和食用方法在系统里都是有备份的。宿谊白天跟着去农田里闲逛,晚上就回来加班加点补课。
虽然宿谊并不会种地,但涉及土壤成分之类的知识,都是理科基础学科,他也了解一二。再加上有详细的指南,宿谊学习起来还挺顺利。
在试验田里,宿谊还做出一些仪器来分析土壤,分析水分,改进灌溉和耕作工具。一阵子下来,宿谊还真做出许多成果。土豆还没产出,宿谊所做的工具已经被率先推广,并取名为天师犁等。
宿谊觉得,这名字实在是有点挫。
但比起叫什么宿谊犁之类,好像还是天师犁更好些,至少不会听见尴尬。
宿谊不知道,天师犁什么的只是当着他的面叫,传到京外,天师犁、宿谊犁都是混着叫的。他的名字,也在这时候真正名留青史。即使纸质资料毁灭了,但农人们口口相传,也知道有个神农大帝座下仙人,下凡来到民间,为华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次神农大帝神迹显灵,让全国都多了许多神农大帝的庙宇。当宿谊寿终正寝之后,他的金身塑像被列在神农大帝一旁,成为神农大帝身边第一护法。
元道子,俗名宿谊,神农大帝身边第一护法使者,道教天师之一,又称老祖天师。
这一位后世所封道教创始人,现在还在对着木头敲敲打打,想着那犁要怎么才能更省力,最好是没有耕牛的人家,也能用驴子甚至人力驱使。
宿谊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之后,才意识到在这个没有任何农业机械的时代,耕牛对农人有多重要。
耕牛在汉代便是只有老弱才可以食用。而昱朝的皇帝已经在考虑,只有自然死亡的耕牛才能食用。
因为在农家,老弱耕牛仍旧可以使用。不是每家人,都用得起耕牛的。
不过这些对世家贵族而言约束不大。先不说他们耕牛多得是,不一定有人追究他们吃牛ròu的事。现在中原稳定了,边贸又重新开启。北方少数民族的牛羊贸易渐渐又开始繁盛,而少数民族卖过来的牧牛,是不算做耕牛在内的。
只是买牧牛来吃,实在是太奢侈了些。
但这个时候的世家贵族就是奢侈。
牛对普通老百姓一样,甚至比人命还重要。但对世家贵族而言,也就是一盘贵重点的菜而已。
宿谊对自己吃掉了那么多头牛,有些愧疚。
慕晏不由笑道:“那些牛本来就是养来吃的。你不吃,旁的人还是会吃。你又不是偷杀耕牛,有何愧疚的?就算康乐觉得太过奢侈,但买牛养牛之人且不是你,你不过收了个贵重的礼物而已。没曾听说收礼之人还愧疚的。”
宿谊顿时被说服了。
下次有人送牛来,还是吃吃吃吧。
宿谊收起自己那莫名的愧疚感之后,问道:“最近我忙于农事,好似河清也很忙?都好几日不着家了。”
慕晏挑眉:“康乐可是想我了?”
宿谊被慕晏看得莫名心里发慌,他面不改色道:“只是随口关心。”
慕晏笑道:“无事,不过政务繁忙。若是康乐闲下来,河清可陪康乐踏青。”
其实,最近慕晏还真遇到了麻烦事。
第46章
历代开国明君, 都是戎马未歇, 就先兴文教,昱朝皇帝也不例外。
汉朝兴太学,最繁盛时多达三万人。昱朝皇帝也广开生源,希望不说能恢复盛况,好歹能多进些人才。
在开国之处,各地都缺人。
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皇帝陛下一次突发奇想, 让朝中产生了矛盾。
皇帝陛下不满足只让官宦子弟进入太学,希望庶族子弟也有进学希望。
这对于皇帝来说, 实属正常。每一任皇帝,都想要打击世家力量。提拔庶族,是必要手段。
当然, 会被世族抵制,也是理所当然。
世人都要脸面, 世族也不能说, 我为了家族世世代代官宦传承, 不想让庶族进来,他们只能说,庶族子弟不像官宦子弟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怎能混在一起读书?若皇帝真想为天下贫寒学子谋福利, 就另建一所学校吧。
慕晏觉得此举不错,即顾住了世家颜面,又能达成皇帝广纳天下学子的愿望。但皇帝在听闻之后, 就一直将此事搁置不谈。
作为世家和皇帝的沟通人员之一,慕晏便来回世家和皇帝之间,两边劝说,实在是有些劳累。
但这事和宿谊无关,宿谊平日又繁忙,他不想用这种烦心俗事打扰宿谊。
他宁愿抽出一天时间和宿谊去补因为工作太忙而一直没能去成的踏青。
不过慕晏不说,还会有其他人说。
太子对慕晏是从来藏不住话的。他心里有什么烦恼,就会来找宿谊抱怨。
这一点,太子和皇帝真是亲父子。
太子对于此事也是赞同的,但皇帝一直用沉默表示拒绝。而太子询问理由时,皇帝让太子自己想。
太子思来想去,还是想不出来。
慕晏心中很是无奈。他也猜不到皇帝心中想什么了。
宿谊倒是一听就明白了。
这就是跟后世西方的教育很相似。西方教育分两种学校,一种私立一种公立。私立就是jīng英阶层入读,培养的也是jīng英;公立则是普通人入读,也就起个扫盲作用,培养打工人员。
这世族打的算盘,就和西方教育一样。在目前世族盘踞朝堂的前提下,两所学校绝对不可能公平竞争。
这就会和后世西方教育一样,太学收官宦子弟,培养的也是官宦子弟;另一所学校收庶族,可没那么好的待遇了。
西方教育好歹后面还有读大学这一茬。大学宽进严出,那些jīng英阶层将要在那里完成最后的洗礼。
而这个时代,太学读完就可以做官了。没有后面的再教育,甚至有时候连筛选都免了。
这对国家来说,绝对是不利的。
而对于皇帝来说,这样的太学就算再给力,培养出来的人,还是世家的人。再加上以现在制度,一些世家子不用进学也能做官。那朝中基本上就被世家把持了。对于君权而言,十分不利。
宿谊想到这,没怎么动脑子,就直接说出来了。
太子听后,立刻茅塞顿开。
“那怪不得了。”太子道,“我说那些人怎么那么好心,要为贫寒学子专门建一所学校。”
慕晏无奈道:“康乐啊,你这种话,当着我的面说好吗?”
宿谊道:“有什么不可说的?你不是说对慕家不在意吗?”
慕晏眼中似有暗波流转,他抿嘴笑道:“我说这话,还只有康乐信了。”
宿谊道:“贫道是个单纯的好人,你说什么,贫道就信什么。”
慕晏笑得更欢了。
太子看看慕晏,又看看宿谊,不明所以的也跟着笑了。
宿谊不由心想,真是傻孩子,你笑什么啊。
可宿道长,你没事笑什么啊。
“谢康乐解惑,这下我可不去当恶人了。”慕晏转移话题道,他叹气,“姜还是老的辣。”
陛下和几个世家大族在博弈,他在局中却看不清。
太子道:“可现在僵持着,要怎么做呢?”
宿谊一瞬间想到了科举。
电视上放着许多以隋唐为背景的电视剧,其科举制度经常被大写特写,让像他这种无辜陪看电视的人也不由装了一脑子不知是真是假的“历史知识”。
不管怎么说,科举制度是瓦解世家门阀的利器,应该是真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木兰竹 古代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