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赶到翠花胡同时,夜已深了,chūn寒有些袭人。他来到6号小院,隔着窗户望去,只见那个跤手陈云江正搂着一个娇娘,斜躺在湘翠烟榻上。那娇娘身娇玉立,顾盼多姿,一衣绣花绸旗袍,裹着她迷人的曲线,玲珑剔透。陈云江微闭着眼睛,美滋滋烧着烟膏。不一会儿,淡淡的烟雾便罩住了烟榻。偌大的房间,静得出奇,只有“吱哩哩”的烧烟pào声,一闪一闪的红光从烟雾中透身出来。
张三思忖:这陈云江看样子形迹可疑,可是怎能说明他是告密人呢?
张三又来到对面房内,里面有座一人半高的云南大理石屏,屏上远山苍茫,白云泱泱,疑似一幅写意的名画。屏内有一张张软榻,每张榻上都有烟具。张三心想:这里分明是个烟馆。他退出房间,又来到北房内,这是一间客厅,厅内布置着一套崭新的硬木家具,桌明几净,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壁上挂着一幅写意画《怀素醉蕉》。这三间房的陈设与这院墙及院门不太相称,看来这是新近装饰的。
张三又回头到西房探望,屋内烛火已灭,张三闻得一股血腥味,觉得不大对头;于是来到门前,轻轻一推,门开了。张三在黑暗中往前走了几步,只觉脚下一滑,跌倒在地上,手扶在地上觉得湿腻腻的,伸到嘴边,一股腥味,原来是血。张三来到烟榻前,伸手一摸,是两具冰凉的尸首,有一个梳着辫子,一个是光头。张三急忙扑到蜡烛前,点燃了蜡烛,不禁大吃一惊,陈云江和那个娇娘已倒在血泊中,他们的胸脯各中了剑,血汩汩而流。
张三眼前一亮:这娇娘一定是白衣庵的尼姑,他们的死肯定与白衣庵的妇女被害有关,那么他们又是被谁杀死的呢?
张三的目光落在屋角的木箱上,他打开木箱,里面现出白花花的银子,足有几千两。张三登时醒悟:这一定是洋兵的赏银,那个跤手肯定勾通了白衣庵的尼姑,向洋兵告密,这二个领取了赏银,合开了烟馆。
张三来到房顶,闻得一股脂粉气,心想:“那杀贼之人定是一位年轻女子。他四下一望,见房梁檐头有块小砖头压着一张纸条,他抽出纸条,上面写着一首小诗:白云轻悠悠,衣冠随轻瘦。庵寺多贵骨,愁松少风流。今昔传仙鹤,日暮叹老鸥。已是huáng昏时,报与几chūn秋?
张三细看此诗,认真推敲,发现是一首藏头诗,那每句诗的诗头连起来是:白衣庵愁(仇)今日已报。
张三回到罗瘿公家中时,已是三更天了,大院内烛火全息,静寂无声。张三来到罗瘿公的书房,轻轻挪开了书柜,地下室内空无一人,只有空chuáng颓壁,地上古书láng藉,张三轻轻叫了几声罗瘿公,没有任何动静。张三不敢在此处久留,决定离京回马家堡。他来到广渠门时,已是五更时分。张三来到一处僻静的城墙下,三攀两攀,借着残墙破壁爬了上去,他绕过巡逻的洋兵,又爬了出去,然后沿着土路朝马家堡疾奔。
------------
寻叛逆宛八爷显艺 杀贪贼隐身入遗诗(2)
------------
来到马家堡住家,天已微明,张三不敢先奔家门,在附近站着张望着,忽听背后有人呵呵笑道:“张三爷,你那儿转磨哪?天还这么早,不回家给老婆子捂被窝去?”张三听这声音耳熟,回头一瞧,是邻居洪老汉。张三问:“我家里人都好?”洪老汉有些摸不着头脑,反问道:“你家里有什么不好?”张三不便对他多说什么,向自家院里走来。一阵狗吠,张三听了,感到亲切,有点热呼呼的感觉。因为这是他家的大huáng狗在吠,这声音他已听了多年。他开了院门,走进院子,轻轻叩门。一忽儿,屋内烛亮了。紧接着,门开了,张氏披着件夹衣睡眼惺忪地走了出来。
“家里没事吧?”张三劈头就问。
“平安无事,天高皇帝远,这年头反洋人的多,可我心里一直象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张氏说完,眼圈一红。
张三心疼地说:“大早晨天凉,快进屋吧。”说着推着张氏进了屋。孩子们已在炕上睡了,发出均匀的呼吸。
“听说洋鬼了贴告示抓你?那几天我连饭都咽不下。”张氏说着淌下眼来。
张三劝道:“咱们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宛八爷带着人帮我,救出了西裱褙胡同被关的二百多妇女,可是后来……”他把故事叙了一遍。
“这些女人真可怜,依我说是命不好,庚子年坑娘们!”张氏深深叹了口气。
“你还迷信,还不是因为咱中国人象一盘散沙,没人揉合。五个手指拢起来就是个拳头,可是掰开了,‘咔嚓’一声就断,要不然洋人敢在咱头上拉屎撒尿,唉……”张三拔出烟袋,点着了,“吧哒吧哒”抽起来。
张氏捧起丈夫的半个脸:“看你风里来,雨里去,都瘦了。”又用手摸了摸他的腰:“骨头都出来了……”
张三笑道:“看你说得怪吓人的,几个月不见也不能瘦得象盏灯。天暖和了,穿的少了,就显着瘦俏儿了。”
“我给你做点吃的……”张氏挽了挽头发,到厨房去了。
一忽儿,一壶热酒,一碟花生米,一大碗热汤面端了进来,热汤面上飘着两个jī蛋花。张三又从炕底下的竹篮内摸出一把山核桃和榛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原来张三全家搬到城里洋溢胡同后,这个小院暂时由邻居住着,这次全家逃难,邻居又让出了房子。
张氏道:“这次回来多住些日子吧?”
张三喝了一大口面汤,气愤地说:“慈禧已派李鸿章、奕$跟洋人谈判,商量赔银子的事,我估摸着洋人的大批军队快撤走了,可是咱老百姓就更穷了。”
张氏叹道:“到什么年头都是咱老百姓倒霉,老百姓,老百姓,老败兴呀!”
张三把筷子一掷:“也不一定,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何为一人之天下?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我就不信咱老百姓老败兴!
张三的酒已喝了有七成,他忽地想起一件心事,眼泪“吧哒吧哒”掉下来。
------------
瓜棚豆架栖身野趣 王府仆舍攀檐窥贼(1)
------------
北京已陷落已经一年了。
紫禁城内的九重宫阙,失去了光彩。天安门前仍旧挂着英、美、日、俄、法、意、德、奥各国的国旗,和满城白旗jiāo相辉映。
整个都城好象是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躯壳,空dòng、虚无、死气沉沉。
正阳门外,大栅栏一带仍然是一片瓦砾,全城处处都是有劫后的余烬,断瓦残垣,满目疮痍。
二十万义和团,在洋兵的洋枪洋pào面前,在慈禧的欺弄下,如鸟shòu散;荣禄率领的武卫王军,除了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远在山东外,都已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然而北京城内还有枪声和火光,不屈的北京人仍在用以各种形式对付八国联军,使敌人留下一具具尸体。
最可笑的是那些昔日耀武扬威的王公大臣,他们过惯了一呼百诺的生活,欺负本国人jian计迭出,残忍不堪,然而在洋人面前却默不作声,无可奈何。户部尚书启秀被日军捉住后,每日挑粪喂马,最后悬梁而死。刑部尚书崇绮被德兵牵着辫子,象溜马一样在皇城内游街示众。怡王爷被俘后先驮死尸,后来又为联军官兵洗衣。吏部尚书徐$被法兵尽衣裤,赤身遭受拷打,其他王公大臣,遭受凌rǔ者不计其数。最可悲的是那些王府嫔妃、大臣妻女,平时都是金屋藏娇,可这时却任凭联军官兵jian宿,昔日的金枝玉叶,霎时间成了败柳残花,任人蹂躏……
即使是炎炎之夏,阳光普照,可北京人却觉得阳光是那么刺眼,热风扑得人喘不过气来。
此刻,南郊马家堡却象“世外桃源”,没有联军gān扰,沉浸在乡野风qíng中。这几日张三一直闲在家中,借酒打发那愁闷无聊的日子。月色尚好时,正逢凉风习习,瓜棚豆架下,便是好去处。架下,青石板墁的地面,纹路勾得别致,似一笔泼墨,漫漫地湮去。马家堡的乡亲,或坐在杌凳上,或盘之于蒲垫,或席地打坐,或顺势朝架柱上倚。张三拿了把大蒲扇也来到架下纳凉,他光着脊梁,往那竹椅上一靠,眯逢着眼睛,扑打着蚊子。对面张氏坐在小木凳上,借着日光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底,她光袒着上身,两只和袋子似的奶子一颤一悠……
夏夜,这里极富韵味。荫荫的瓜棚下成了发布奇闻的地方;那一只只蒲扇敲打着,‘噼噼啪啪“打撞身子的飞虫,只要一人开腔,每日需上演的段子,便一节一节地朝下演,从从容容,有疾有徐,按部就班。婆娘们秉xing好奇,芝麻粒大的一点事儿,要是让她们揣着就象抱了个西瓜,村里的沟沟坎坎,枝枝权权,不会再让乡亲们亢奋,八国联军在北京城里的罪行成了这一年的话题,人们都把那一颗亮晶晶的眼睛盯在张三的身上。
张三此时不紧不慢地叙叨着,手在双肋中间一把一把地搓泥捻。他俨然是晚棚架下的“皇帝”,尽兴地羼些水分,形形色色地道来。
婆娘们好发议论,一个婆娘问:“那些洋鬼儿难道连王爷的老婆都要折腾吗?”又一个婆娘问:“听说他们连80岁的老婆子都不放过,这可当真?”还有个婆娘悄悄说道:“听说义和团都是玉皇大帝派来的,没见过洋枪洋pào那玩艺,枪pào一响,一个个翻斤斗飞到天上去了。……”
张三说到八国联军残害中国人的悲惨处,那些婆娘发出嘘嘘的哭声,顿时这瓜棚下又成了悲惨世界。但听张三叙到抗击洋鬼子的qíng节,向隅而泣的婆娘们又于挂泪的眉梢儿绽出一抹微笑,抚慰而熨贴。
张三这些日子成了乡亲们注止的中心,那一个个乡亲就象一片片的云,就是一片温馨。瓜棚豆架下,成了憩息的港湾,你温馨了我,我温馨了你,浑然而一体,朝朝暮暮总相依,比那酒还甜,比酒味还醇!
这一日晚上,瓜棚豆架的“皇帝”被篡了位,村东头的私塾先生成了传布新闻的中心。“哎,咱们的朝延跟八国小鬼儿签了条约,赔款一亿两银子,把咱中国的金库都掏空了,真丢人呀!”重重的叹气声,众人兴致一落千丈,腾腾跳的一颗颗心蹦得更急了。“吧哒”一声,张三手中的长烟袋被撅成了两截。
私塾先生叙的这段新闻并没有失实,过了几日,八国联军果然在北京城内消失了,慈禧太后又开始在养心殿垂帘听政了,天还是那样晴朗,老百姓还是象以前那要俯首贴耳地生活,日渐憔悴的光绪皇帝照样倘佯在中南海瀛台,可是国库却是空虚了许多。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