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热河之战的惨败,和日本侵略者的肆无忌惮,“不唯世界之大,无吾人立足容身之地,且为千秋万世民族之罪人也。”一股苍凉悲愤的氛围弥漫在北部之地。
同时,山海关失守之后,多次呼叫国联制止日军南侵,而西方各国认为,只有中国军队有力地抵抗日军,国际交涉才有希望。
于是指望的希望就如被风吹起的泡沫一样,不被蒸发破灭,也会被吹破。
弹炮火连天的,即使己方人数是敌军三四倍,但区区血肉之躯拿着质量参差不齐的刀枪也挡不住日本兵队的大炮。用命去守住国土家园,代价太大了。
日军就像修罗场上的饿鬼,四面呼啸进侵,所过之境,无一生还,来不及出逃的居民,要不死得痛快,要不就□□至死。
战事延长,为求保住领土,战线也被逼拉长。
驻守天津的顾章也在仓促间,接到命令,统帅一方部队,严阵待命。
何斐驻守长城后,重新安排了战略部署,沿长城一线布防,企图阻挡日军前进,中方参战部队,包括西北军东北军中央军,共十三个军,另有部分抗日义勇军,约二十五万人,为适应军事,暂重新编排。
按着何斐的命令,在长城横跨面上,顾章所属的第五十一军驻守天津、大沽、及警备津浦铁路。第三十一军担任滦河以冬一带的防务。第五十三军在原地调整,以三个师助防第五十七师冷口以东地带。第二十九师和第四十军负责喜峰山、马兰峪一带防务,并依次类推,沿线五百公里的阵线上派军团驻守要塞。
长城抗战于三月上旬,首先在冷口打响,接着扩展到东段个隘口,日军在坦克飞机打炮的火力支援下,猛烈进攻。
三月四日,日军混成第十四旅团先遣队侵入冷口,五十七师全体军兵在弹林枪雨中反攻收复。
纵使喜峰口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但在冷兵器时代,一枚大炮足以虐杀躲藏在林中准备伏击的一个旅的士兵。
战争就是如此不近人情,哪怕揣着满腔的道理和热血情怀,占理但不占利。
人肉挡不过科技,只能节节败退。
当时一个炮弹冲天而来,司令部瞬间爆炸,唐韦曲等几个指挥官,刹那间,血肉模糊,尸骨无存。
后到的援兵一师十三团,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进攻,十里春风,不知国恨,悠悠荡荡,吹拂拂面,拂起死去的士兵的亡魂,夹带着血腥,在阳光明媚下,泛起阵阵凉意。
十三团团长派人挖出司令部几人的残骸,人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他凭着衣着勉强分辨出是谁和谁。
战事刻不容缓,多少将士马革裹尸,葬身他乡。
回不去生育故乡,只能让坟墓石碑越过千山万水,遥遥在望。
死了很多人,但也换不来战争的止停。
一时之间,举国惶恐。
昔日的名城被三面围攻,无力感,充斥着每人身上。
顾章驻守期间,宝祥一直关注着战线,祈求平安。
一直延持到五月份,南京政府为自保,签署了《塘沽协定》。
……
宝祥记得那是一个红霞万丈的傍晚,唐诗诗披头散发带着顾贝,出现在顾家大宅门前。
顾贝改了姓氏,叫唐贝。
几年没见,唐诗诗隐约现着老态,面容憔悴枯瘦,虽涂抹着妆底,但像挂在脸上的面具,全然没了原先的风发。
她还没说话,眼泪就掉下来了。
顾贝记得宝祥,但几年没见面,变得怯生生了,小声地喊了他一声,“叔叔。”
宝祥也知道唐韦曲牺牲一事,看到母女俩这般模样,心里泛起酸苦的涟漪。他勉强笑笑,跑过去,弯下腰,摸摸顾贝的脑袋,又对唐诗诗问道,“你们,就你们两个跑过来?”
唐诗诗沉浸在自己悲伤的世界中,惘然不答,追问着要找顾章。
人总是有劣根性。
多少人在亲人活着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和欣赏,看到的满是对方身上的缺点。
当初离婚后,唐诗诗嫁给了唐韦曲,不算心甘情愿,也不算是被逼上梁山,就是觉得无所谓。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过得一如既往的无所谓,无所谓夫妻情意,无所谓乐意融融。
一潭死水,是唐诗诗对生活的评价。
但是习以为常的生活终究会在不可抗力的因素中,改变了轨道。
她觉得一潭死水,不过是因为有人替她默默维持,如今,人死了,水被搞混了。
在唐韦曲出征的半个月里,是他离家最久的一次,每次离家前,他总会带着她去附近的寺庙求几张平安符,一张自己,一张她,一张是顾贝,他名义上的女儿,虽然不亲近,但也看在是她的份上,顺带捎一份。
每次求回来的符,唐诗诗也只是嘴上承应着,转过身便是随手一丢。
这次也不例外。
手一松,明黄的纸符便是随风飘荡,灼灼红艳的朱砂字,若隐若现。
她想,当时不应该丢掉的,她后悔了。
唐韦曲阵亡的消息在夜里惊雷般传来到她耳边。听的时候,没多大反应,甚至还条例清晰地询问着他的葬身之地,拿出当家做主的风范招待着传信之人。
在刘妈花骨朵抱着她哭,“小姐命苦啊!姑爷命苦啊!”撕心裂肺的,但怎么也震不到唐诗诗的心窝里去。
52书库推荐浏览: 双木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