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里,主流文学杂志几乎不再发表科幻小说。专业文学出版社对此也不涉及。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七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二十五世纪的人》。该书与科幻完全无关,但却被冠以“科幻小说”的名称,受到科幻界人士的诟病。这一例子说明目前纯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对科幻小说十分陌生。
受中国作协有关部门委托,青年科幻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杨鹏通过考查,撰写了《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扫描》一文。在这篇文章里,杨鹏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整个九十年代科幻作了非常准确的评价:“当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文艺报》
这一时期,在大量作品涌现的同时,科幻评论工作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吴岩、韩松、星河、郑军、严蓬等人比较系统地分析科幻作品,创作评论文章。一些媒体界朋友也对科幻文学给予了足够关注。其中有《科技日报》社副主任尹传红、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王欣然、等等。不过,科幻界自身的声音还不十分强大。目前社会上有关科幻文学的流行舆论,往往出于非专业人士之口,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纵观整个九十年代。大陆科幻小说完成了与世界科幻主流接轨的任务。当今科幻主流不再是凡尔纳时期对科学的单纯歌颂,而是表现一两个世纪以来,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蔽病,提出问题,进行反思。适度的反科学倾向是当今科幻的主色调。而大陆科幻小说已经接受了这一主色调。
科幻小说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已经成为当代科幻作者的共识,大家普遍追求作品的文学趣味。在各种笔会上,作者们讨论的核心不再是作品的内容,而是它的形式,是它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文学自觉性使得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准大步提升。
另外,中国科幻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地扎根在市场基础之上,相对数量虽然有限,但绝对数量并不少,而且总数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的科幻爱好者成为中国科幻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先前任何一次科幻高潮所不具备的。有这样稳定的群众基础,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国科幻不再重复大起大落,而是稳定中有发展。虽然从目前情况看,科幻文学的影响面还远不能及身于主流文学,也未达到美日等国科幻文学在本国的影响力。但在面向市场这个基本功上,中国科幻文学整体上已经毕了业。比起面对“断奶”一片忧虑之声的纯文学界有根本的不同。
这一时期,中国科幻文学毕竟刚刚复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七八十年代中国科幻与外界交流广泛,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九十年代新复苏的科幻文学比较内向,逐渐成为小群体文化。年轻的科幻作者们往往不清楚未来几十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也不愿意思考本行业和自己的具体未来,却将精力集中于“外星生命的形式”、“时光旅行”、“蝴蝶效应”等封闭的科幻话题。这是科幻圈与社会大环境隔绝的主要原因。
而且,这一时期的主要读者都是青少年。《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统计表明,该刊读者群的平均年纪是十八岁,相当于美国科幻文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青少年为主的时期。大陆青少年学生生活在比较僵化的教育体制下,课业负担繁重。他们往往不是出于文学欣赏的目的接触科幻,而是将它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沉醉在超现实问题的暇想中。许多人对科幻文学抱有迷狂、甚至宗教皈依式的情绪。这种狂热短时期可以给科幻出版物的发行形成足够支持,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正确引导,对科幻文学的长期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七章:新生代作家(1-1)
七章前言
第一节:“科幻世界系”作家
第二节:其他科幻作家
第三节:其它成就与问题
七章前言回第七章
作家永远是文学这个舞台的演员。一个文学门类能否产生,或者它的一个时代能否降临,一个流派是否涌现,最终还要看有没有相应地产生成批的作家。九十年代科幻大潮的核心,就是被称为新生代的新一代科幻作家。他们绝大部分是从九十年代才开始科幻创作的。他们身上铭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使得他们与以前各代科幻作家有明显的不同。
由于《科幻世界》杂志多年的强势地位,当今科幻作家明显为了两个群体:“科幻世界系”作家和其他科幻作家。前者指从《科幻世界》杂志上开始创作生涯,并为读者接受的作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闯荡于更广阔的舞台,但起步之初都是这家杂志。另外一批作家则从一开始就与《科幻世界》无关。于是,中国科幻的大圈子又无形地分成了两个小圈子。或者,一个核心圈和一个外围圈。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