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_郑军【完结】(183)

阅读记录

这一时期,在大量作品涌现的同时,科幻评论工作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吴岩、韩松、星河、郑军、严蓬等人比较系统地分析科幻作品,创作评论文章。一些媒体界朋友也对科幻文学给予了足够关注。其中有《科技日报》社副主任尹传红、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王欣然、等等。不过,科幻界自身的声音还不十分强大。目前社会上有关科幻文学的流行舆论,往往出于非专业人士之口,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纵观整个九十年代。大陆科幻小说完成了与世界科幻主流接轨的任务。当今科幻主流不再是凡尔纳时期对科学的单纯歌颂,而是表现一两个世纪以来,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蔽病,提出问题,进行反思。适度的反科学倾向是当今科幻的主色调。而大陆科幻小说已经接受了这一主色调。

科幻小说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已经成为当代科幻作者的共识,大家普遍追求作品的文学趣味。在各种笔会上,作者们讨论的核心不再是作品的内容,而是它的形式,是它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文学自觉性使得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准大步提升。

另外,中国科幻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地扎根在市场基础之上,相对数量虽然有限,但绝对数量并不少,而且总数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的科幻爱好者成为中国科幻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先前任何一次科幻高潮所不具备的。有这样稳定的群众基础,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国科幻不再重复大起大落,而是稳定中有发展。虽然从目前情况看,科幻文学的影响面还远不能及身于主流文学,也未达到美日等国科幻文学在本国的影响力。但在面向市场这个基本功上,中国科幻文学整体上已经毕了业。比起面对“断奶”一片忧虑之声的纯文学界有根本的不同。

这一时期,中国科幻文学毕竟刚刚复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七八十年代中国科幻与外界交流广泛,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九十年代新复苏的科幻文学比较内向,逐渐成为小群体文化。年轻的科幻作者们往往不清楚未来几十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也不愿意思考本行业和自己的具体未来,却将精力集中于“外星生命的形式”、“时光旅行”、“蝴蝶效应”等封闭的科幻话题。这是科幻圈与社会大环境隔绝的主要原因。

而且,这一时期的主要读者都是青少年。《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统计表明,该刊读者群的平均年纪是十八岁,相当于美国科幻文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青少年为主的时期。大陆青少年学生生活在比较僵化的教育体制下,课业负担繁重。他们往往不是出于文学欣赏的目的接触科幻,而是将它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沉醉在超现实问题的暇想中。许多人对科幻文学抱有迷狂、甚至宗教皈依式的情绪。这种狂热短时期可以给科幻出版物的发行形成足够支持,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正确引导,对科幻文学的长期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新世纪新希望新危机(1)

八章前言

第一节:新作者

第二节:新作品

第三节:新媒体

第四节:其它新气象

第五节:新危机

八章前言

2000年,对许多行业来说,只是又一个年度的开始。而对于中国科幻来说,这个年份绝对具有转折意义。实力派新作者,有份量的长篇佳作,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涌现的。同时,一些出版社也跨入科幻领域,创办新的科幻媒体。所有这些,加上科幻其它领域的新气象,预示着中国科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一个新的危机也浮现出来。它不会有八十年代初那么强烈,但给予科幻的冲击,也是十年来所未有的。在今天阅读和写作的每一个“科幻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个冲击。

第一节:新作者

经常几年的积累,作品发表环境大为改善,一批中青年新作者迅速进入科幻阵地,并且抢占主力位置。他们不同于从青年学生时代开始创作的“新生代”作者,是成年以后才进入科幻领域的。由于阅历和文风的成熟,他们很快占据科幻创作的制高点,作品水平和影响力迅速进入一线阵营。可谓科幻创作队伍中的“空降部队”。其中以刘慈欣、查羽龙,郑军为代表。

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大学期间学习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娘子关电厂任职。刘慈欣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幻创作,由于大环境的不利,多次投稿始终未获发表。直到1999年,才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第一个短篇《鲸歌》。受到读者欢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了十几个短篇,成为当今中国科幻的主力作者。其短篇代表作有《地火》、《流浪地球》、《带上她的眼睛》、《乡村教师》、《朝闻道》、《西洋》、《全频道阻塞干扰》、《微纪元》等等。

刘慈欣也是从科幻迷中走出来的科幻作家,对科幻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他也有成熟的创作理念。刘慈欣深入挖掘科学知识的美学因素。他认为,严谨的科学体系本身就存在着宏伟、博大、深遂之美,是传统文学无法体会和表现的。这便抓住了科幻文学最本质的美学基础:展现科学中的美学因素。无论科学界还是文学界,都极少有人关注这一边缘问题。

刘慈欣努力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这一原则。他拥有虚构宏大现象的惊人能力。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作为描述对象,在他的笔下可触可及,全面丰满,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刘慈欣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小说文笔体现着俄罗斯文学深广的忧郁感。刘慈欣对科学最本质的精神|求知与探索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笔下的许多主人公,如《朝闻道》里的殉道科学家,《中国太阳》里的水娃,最终都放弃实际利益,甚至放弃生命,仅仅为满足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这类思想常常在他的作品里极端膨胀,表现出对文学、哲学、功利等其它文化价值的蔑视。不过,或许正是这种极端和偏执,才使他的作品极富魅力。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