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主流文学界反复讨论网络文学的意义时,主力科幻作家便很轻松地接纳了网络的影响力。这其中,叶永烈、王晋康、吴岩、星河、杨平、韩松、郑军、柳文扬、凌晨、张卓等几十位科幻作家都开设有个人网站,成为他们沟通读者和各界的桥梁。网络本身作为通讯工具,大大便利了作者与出版单位的沟通。而当今一线科幻作家们几乎无人不使用电脑创作。这也为他们的作品快速上网打下了基础。即使年纪最大的绿杨,也在六十多岁时学习使用电脑,并且成功换笔。甚至可以自己在网上主持网络聊天活动。这也说明,科幻作家几乎是作家群里,最容易接受科技新世界的一群。
在科幻小说的出版方面,一些重量级的出版社也参加进来。其中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等等。这些一流大社参与出版科幻小说,他们严格的选稿要求从另一方面促使中国科幻创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准。不过,由于这些社对科幻小说还存在“试水”的心理,并未把宣传方面的精力财力投入到科幻出版物上。因此,由他们出版的科幻作品,虽然质量很高,但影响力仍然有限。
这一阶段,大陆科幻创作还有其它一些新成就。赵海虹发表的《宝贝宝贝我爱你》(《科幻世界》2002、8期)将真正的女性意识带入中国科幻文学创作中,在两岸三地均属罕见。张卓则是另一位有影响的女作者。她出生于1977年、2004年加入天津作协。她的代表作有短篇《泪水》、《遗忘》、《水妖》、《存在者》、《虫迹》、《花开的声音》、《噩梦兽》、等等。张卓的作品接近于超现实主义,想象怪异,文字清新流畅。她的长篇科幻小说《基因幽灵》于200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重庆的简梅梅也是一位新锐女性作者。她以创作科幻童话为主,处女作自2003年发表,两年多来已经发表了四十余篇作品,计有《进化风波》、《超级电脑人》、《雷击超人》、《充电服装》等等。她的作品遍及《科幻画报》、《儿童文学》、《小学生时代》、《科学启蒙》、《青少年科技博览》等国内各地刊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简梅梅的作品多以“万能博士”为主角,描写各类新奇的发明创作,以及它们产生的有趣影响。文字清新,富有童真。简梅梅对科幻童话创作有自己的清晰理念,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笔耕不缀。
大量原创科幻小说的积累,也给非小说类科幻读物的创作和出版奠定了基础。从2000年开始,相继出现了一些评介科幻文学,记录科幻历史的图书。其中有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科幻爱好者手册》。这部手册介绍了中外科幻名家和名作,其中的资料,从两千年前一直收集到1998年。以姚海君为主力的编著者都长期工作在中国科幻的第一线,堪称中国科幻的权威人士。
2000年十月,韩松的《想象力宣言》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以回忆录的形式,提供了九十年代中国科幻活动的第一手资料。2001年和2002年,韩松编辑了《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作品集》,也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两个集子里,韩松对当年科幻动态都进行了长篇分析。
2000年十月,叶永烈的《是是非非“灰姑娘”》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保留的大量文献资料,是对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活动的完好总结。叶永烈从一开始从事科幻创作就注意研究工作,注意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这本书中的许多资料十分宝贵,甚至是孤本。
2003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天津郑军编著的《科幻小说——预言与真相》一书。该书从题材入手,介绍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里,也出现了一批注科幻文学的青年学者,他们从外界给中国科幻带来了新的力量。其中以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为典型。葛红兵出生于1968年,目前是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经出版过《沙床》、《我的N种生活》等主流文学作品。是“晚生代”中有影响的学者型作家。葛红兵大力呼吁发展科幻文学,并创作有长篇科幻小说《未来战士三部曲》,包括《机器人》、《克隆人》、《外星人》三部。2002年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
与此同时,一批钻研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技史的专家学者也对科幻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有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刘华杰、吴国盛、清华大学的刘兵、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等人。这些学者既有扎实的自然科学训练,又有完备的人文功底。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不仅把科学当成知识和实用技能体系,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重视科学文化在整个社会上的传播与影响。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新世纪新希望新危机(5)
第四节:其它新气象
2000年前后,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科技体验”,网络技术爆炸式地进入人们生活,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卷入了一个新世界。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世界第二大网民队伍。由于网络生活本身便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之上,网络和电脑的爱好者有许多也是科幻小说的爱好者。他们或者建立专门的科幻网站,或者在综合文学网站里开设“科幻文学”一栏。短短几年的时间,科幻文学已经在网络世界里拥有了在真实世界里难以企及的地位。成为网络文学主要组成部分。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