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_郑军【完结】(276)

阅读记录

说到张之路,必须提到儿童科幻作品的价值。许多人轻视儿童科幻小说和儿童科幻片。其实,它们给科幻艺术的贡献不可小视。象《铁臂阿童木》、《机器猫》等等,都为科幻艺术培养了新一代爱好者。而许多著名科幻片,如《回到未来》、《ET》,实际上也是拍给青少年看的电影。

另一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建亚。张建亚并未亲自执导过科幻片,仅仅于《再生勇士》中担任“艺术指导”。但他堪称中国电脑动画特技的创始人,是最熟悉此道的导演。九十年代中期,珠达影视公司以电脑动画为号召,试图将《大闹天宫》搬上银幕,拍成一部特技巨片。该片由科幻作家叶永烈编剧,张建亚导演。为了制作片中的电脑动画,制片人投资数千万元,从美国进口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但由于投资人在房地产领域失败,这部片子拍到中途,无疾而终。

后来,象卢卡斯的光魔公司一样,这些设备保留下来,拍摄了特技大片《紧急迫降》。这也使得该片导演张建亚成为国内最擅此道的导演。2002年,他又制作了特技大片《紧急营救》。在第五代导演里,张建亚以特技大片独树一帜。

再有一位是冯小宁。他只拍摄过科幻片《大气层消失》。由于当时只有四十万投资,片子效果可想而知。但冯小宁对科幻片情有独衷:“我希望有机会把我很多年前的一个科幻题材的构思写出来,拍出来,但现在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很粗糙的仅有40万就拍了,我希望能够有4000万,用高科技的电脑做,这个构思是1990年就想好了的,是一个环保、科幻的故事,将来我会把它拍出来,这是我的一个宿愿。”(《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41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

在科幻作家圈子里,吴岩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参加了多个科幻电影的筹备活动。可参见他的文章《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一点隐情》。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七章:中国科幻电影(3)

第三节:大陆科幻电视剧

八十年代初,大陆曾曾经经播映过《隐身人》、《最后一个癌症死者》等国产科幻电视剧。都是单本剧。《隐身人》描写一个科学家研究光学隐身的技术。《最后一个癌症死者》描写一个医学家从鲨鱼里提取抗癌药。由于积劳成疾,在成功的前夜自己患上了癌症,成为“最后一个癌症死者”。当时正值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原创作品大量涌现。这两部电视剧也是改编作品。另外,郑文光的小说《鲨鱼侦察兵》也改编过电视剧。

1997年一次科幻笔会上,笔者和一位电影导演邻座。她问我,现在哪些科幻原创适合改编?我回答说,香港黄易的《寻秦记》就可以。情节主体完全可以用普通古装影视剧的手法来表现,符合中国影视人的制作习惯。所以,几年以后,当笔者发现寻秦记真的由香港影视界搬上屏幕时,并不觉得奇怪。黄易在原创中就提供了大量改编元素。这部电视剧与原著有一定出入,但仍能体现原著的科幻构思。《寻秦记》是连续剧,不过它不大可能是效法的榜样,适合改编成连续剧的原创少而又少。

有关中国国产科幻电视剧,笔者连基本资料都没有,只能凭当年的观看印象写这么两句。但为什么也要占上一章呢?因为科幻电视剧是一个极重要的阵地。笔者希望抛砖引玉,请对此也有记忆或者记录的朋友一起来回忆和总结。而且,由于国产电视剧市场远好于国产电影市场,电视剧制作势头一直不错。笔者这几年也亲自参与、或者接触过制作科幻电视剧的工作。虽然并未有一个成功的项目最终拿到屏幕前来,但相信将来,或许正是从这里形成中国科幻影视的新突破。

有趣的是,近年了确实有一些电视剧制作者对科幻这个题材有意,并且打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视剧”,“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视剧”之类的旗帜。但笔者以为,如果尊重历史的话,在这些题目前面应该加上“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么个定语。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七章:中国科幻电影(4)

第四节:外国科幻片的引进历程

国产科幻片数量少,影响微弱,在培养中国科幻片观众方面并没有什么作用。科幻电影的中国观众基本上是由外国科幻片培养的。许多人对此感慨不已,但这这状况,与除了美国之外的世界其它国家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七十年代末,中国曾经引进过科幻片《未来世界》。当时,电视尚未普及,每年电影观众人次均达百亿之多。电影院场场爆满。笔者曾经两次到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每次演到关键时刻,后面的观众都需要站进来——因为前排许多观众也是站起来观看,挡住视线。这是当时影院里特有的景观。

一九八六年,《超人》第一集引进。当时,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对引进片只使用买断方法,买不起“大片”。《超人》属于美方“友情赞助”,只要了五万美元,甚至远少于该片在台湾的五十万美元买断费用。而它那精致的特技在国内引起了一阵旋风。不过,好事不可再三,从那时起接近十年间,中国只能买断美国的二、三流科幻电影,并且都是远在首映期之后数年,甚至更远的时间。笔者曾经在影院里观看过《西部世界》、《梦境》等不错的美国科幻片。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