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二编:技术奇观(4-1)
第四章:永远时髦的IT技术
B四章简介
第一节:早期梦想
第二节:当代前沿
第三节:电子传心术
第四节:物质——信息传输法
B四章简介
令自己的躯体上天入地固然很好,但足不出户便知千里,也是人类的久远梦想。从驿马和信鸽的时代起,这种梦想就推动着通讯技术的进步。而科幻作家仍然是这种梦想的描绘者。
在早期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业已实现的信息技术。在当代前沿中,我们的视野伸向信息科技的未来。电子传心术是信息领域里独特的科幻题材。当然,物质——信息传输法也属于科幻作家的独创。
第一节:早期梦想
今天被人们视为娱乐工具的电视,最初是作为一种单向通讯装置被研究出来的。而在它被发明出来的几十年前,凡尔纳已经在1892出版的《喀尔巴迁古堡》里已经预言到了它的出现。当然,在这部爱情题材的科幻小说中,电视只是一个陪衬品。
头脑里不断涌现出新鲜创意的威尔斯在1936年的《未来事物形态》中预言了移动通讯。那是一个“手表电话”。几十年后的今天,威尔斯个人无线通讯的理念成为现实。现实与幻想之间稍微有些差异的是,如今的人们习惯掏出手机看时间,而并没有去购买附加在手表上的无线电话。毕竟与通讯相比,计时只是一个简单得多的功能。
今天的人类能够生活在“地球村”里,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贡献十分巨大。1945年,克拉克在一篇名为《外太空中转站》的科学论文中探讨了通讯卫星的应用。他详细描述了人造卫星如何能够对赤道保持相对静止,并充当中转站。1957年,克拉克在科幻小说《特别专送》中再次提到这一概念。近20年后,他的预言成为了现实,那就是今天的地球同步卫星。它是现代无线通讯系统的顶梁柱。
第二节:当代前沿
声音图像可以传输,那么感觉呢?1950年11月,美国科幻作家弗里兹莱伯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新时尚》。作者预言了感觉传导技术:
“电视机开着,屏幕上带面具着绿衣的女郎低声吟唱着一首爱情歌曲。她的右手拿着什么,在画面的前景变得模糊不清,我看见电视机附有手感器,在我们英国还没有这种玩艺儿,于是好奇地把手插进屏幕旁边手感器的孔洞里。我本来以为大致跟插进脉冲式橡皮手套一样,实际上与此相反,我觉得像是电视里的女郎真的握着我的手。”
2002年10月29日,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科学院的科学家合作完成了感觉传导实验。他们设计的仪器将手的动作产生的压力转换成高频率电子脉冲,经计算机处理后,传导出去。分别位于伦敦和波士顿的两个实验者就这样“握了手”。
大自然赋予世界以奇妙的信息载体,那就是基因。于是,有一些科幻作家描写了把基因作为信息载体的故事。韩松在《信使》里,就描写了宇宙战争中,信使把情报嵌入自身基因传递的故事。
信息技术除了通讯,还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科幻作品里,往往只有写到人造生命时,才把计算机当成主题。不过,也有直接将计算机技术作为描写对象的科幻作品。黑客题材就是其中之一。在长篇科幻《末日之门》(中国乔良著)中,恐怖组织中的电脑专家汉斯干得更狠,他黑掉了全球所有的网络。不管大国小国,不论军用民用,不分民族和宗教阵营。所有与网络联接的计算机无一幸免。中国能够避开这一灾难,仅仅是因为提前得到了警报。最后,突击队员们为了搜捕恐怖分子,只好从航空博物馆里开出一架二战时的零式飞机——因为它上不了网,肯定不会受病毒的感染。
郑军在《青色》中,描写了能够预言未来的计算机程序“青色”。实际上,这是一个博奕学程序。但由于它的硬件运算能力极强,数据量极大,覆盖了中国经济的微观层面,所以,任何一个公司都可以通过它,预言自己某个企划案的成败。主人公翁建亭出于对自由选择的重视,不惜“以身试法”,强行实施被青色判断为必然失利的项目,结果一败图地。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二编:技术奇观(4-2)
第三节:电子传心术
无论语言还是表情,都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外壳。即使它们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度再低,仍不足以令人们真实地感受对方。所以,科幻作家们设想出直接的思维传导来弥补这个缺点。这就是电子传心术。在“特异功能”一节里,我们看到了属于变异现象的自然“传心术”。在本节里,实现传心术的是技术,因此,人人都可以使用它。
在科幻片《脑海狂飙》(Brainstorm)里,一个科学团队集十年之功,研制成功了电子传感术。通过复杂的传感头盔,一个人的感觉可以完全传给另一个人,不仅有视、听、嗅、味、触这些感觉,甚至有躯体内部的感觉。当一名歼击机驾驶员在飞行时的感觉传递给他人时,即使那个人不动弹,身体都会有近十G的加速度感觉。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即时传递感觉,更可以把一个人的感觉录制下来,播放给他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产业,可以提供技术训练、旅游服务,甚至性服务。有的人沉迷于性感觉的传递,无法自拨。研究负责人莉莲心脏病突发,临终前记录下濒死体验。结果这盘带子竟然要了别人的命。而迈克尔夫妻感情破裂。通过互相体验对方的感受,又唤发了初恋感觉。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