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信仰,至死不渝,这种节操使我们钦服。值得欣慰的是,晚年的钱先生已
承认现实,在心境怡和与天伦之乐中安度余生。自始至终,他保持着敏锐的自然
智力,保持着令人不敢仰视的尊严。我多么希望在9 年的共同生活中,我儿子身
上会烙下他祖父的印记。
世界太复杂了,越是深刻了解世界,越是对造物主心怀疑惧。谁敢自封为历
史的评判者?也许一个孩子能看到大人不能自视的后背,也许低等智能中一个佼
佼者的直觉能胜过高等智能复杂而详尽的推理判断。不管怎么说,至少我们新智
人已丧失了很多自然人的生趣,多了一些机器的特性。我们不得不尊重计算机的
选择去向某位姑娘求爱,我们在男欢女爱的同时,清醒地了解荷尔蒙与激情的数
量关系——这实在是过于痛苦的清醒。我们在科学上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
入智能的BEL 级别,以及输入知识的结构类型,就象吃蜂王浆的工蜂会变成蜂王,
这无疑是一种新的不公正……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将沿着造物主划定之路不可逆转地前进,不管是走
向天堂还是地狱。与恐龙不同的是,人类将始终头脑清醒地寻找路标,拂去灰尘,
辨认字迹,然后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归宿。
20分钟后,我将启动第二智能。届时,今晚这些暂时的心理迷乱和无用的感
伤会烟消云散。谨以此文表示真诚的哀悼,愿科学之父的灵魂在天安息。
十六、养蜂人
副研究员林达的死留下许多疑问。警方从一开始就不相信是自杀,但调查几
个月后仍没有他杀的证据,只好把卷宗归到“未结疑案”中。引起怀疑的主要线
索是他(?)留在电脑屏幕上的一行字(他是在单身公寓的电脑椅上服用过量安
眠药的),但这行字的意义扑朔迷离,晦涩难解。
养蜂人的谕旨。不要唤醒蜜蜂。
很多人认为这行字说明不了什么,它是打在屏幕上的,不存在“笔迹鉴定”
的问题,因而可能是外人敲上的,甚至可能是通过网络传过来的。但怀疑派也有
他们的推理根据:这行字存入记忆的时刻是13日凌晨3 点15分,而法医确定他的
致死时间大约是13日凌晨3 点半到4 点半,时间太吻合了。在这样的深更半夜,
不会有好事者跑到这儿来敲上一行字。警方查了键盘上的指纹,只发现了林达和
他女友苏小姐的。但后来了解到,苏小姐有非常过硬的不在现场的证据——那晚
她一直在另一个男人的屋里。
这么着就只有两种可能:或者,这行意义隐晦的字是林达自己敲上去的,可
能是为了向某人或警方示警;或者,是某个外人输进去的,但他绝不会是游戏之
举而是怀着某种动机。不管哪种可能,都偏于支持“他杀”的结论。
调查人询问的第一个是科学院的公孙教授,因为他曾是林达的博士导师,林
达死后又曾在同事中散布过林是“自杀”的猜测。调查人觉得,先对观点与自己
相左的人进行调查是比较谨慎的,可以避免先入为主的弊病。当然这只是原因之
一,是那种比较讲得出口的原因。实际上呢……人们都知道警方的一条原则:报
案人的作案可能性必须首先排除。
公孙教授的住宅很漂亮,他穿着白色的家居服,满头白发,眉目疏朗。对林
达之死他连呼可惜,说林达是他最看重的人,一个敏感的热血青年;他还算不上
最优秀的科学家(因为他太年轻),但他有最优秀的科学家头脑,属于那种几十
年才能遇上一个的天才,他的死亡是科学界的巨大不幸。至于林达的研究领域,
他说是比较虚的,是研究电脑的智力和“窝石”。他的研究当然对人类很重要,
但那是从长远的意义而言,并没有近期的或军事上的作用,“绝不会有敌对国家
为了他的研究而下毒手”。
谈话期间他的表情很沉痛,但仍坦言“林达很可能是自杀”。因为天才往往
脆弱,他们比凡人更能看穿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也常常因此导致心理的失衡。随
后他流畅地列举了不少自杀的科学天才,名字都比较怪僻,调查人员未能记录
(保存有录音),只记得提到一人是美国氢弹之父费米的朋友,他搞计算不用数
学用表(那时还没有计算机),因为数学用表上所有的数据他都能瞬间心算出来
(这个细节给调查人员的印象很深)。但此人30余岁就因精神崩溃而自杀。
公孙教授说:“举一个粗俗的例子,你们都是男人,天生知道追逐女人,生
儿育女,可你们绝不会盘根究底,追问这种动机是从哪儿来的。但天才能看透生
命的本质,他知道性欲来自荷尔蒙,母爱来自黄体胴,爱情只是‘基因们’为了
延续自身而设下的陷阱。当他的理智力量过于强大,战胜了肉体的本能时,就有
可能造成精神上的崩溃。”
调查人员很有礼貌地听他说完,问他这些话是否暗示林达的死“与男女关系
有关”。很奇怪的是,公孙教授的情绪在这时有一个突然的变化,他不耐烦地说,
52书库推荐浏览: 王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