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诅咒_那多【完结】(24)

阅读记录


    跛腿张低下头,决定放弃,早点从这个人身边离升。

    “喂。”

    跛腿张应声回头,一枚亮闪闪的硬币从渐渐升起的车窗里翻转着飞出来。

    “谢谢,谢谢,谢谢。菩萨保佑你。”他又鞠了几个躬,慢慢走开。

    收回望向跛脚老乞丐的目光,他又开始紧紧盯着不远处那幢大楼的出口处。

    他已经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他不知道还需要呆多久。

    他抬头向上看,那儿太高,被车顶挡住了。他又等了一会儿,并没有一点不耐烦。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浮躁,都已经被铁窗生涯磨平了。有时候浮躁是因为害怕,因为对这个世界的陌生。见识到足够多的东西之后,人就会平静下来。

    他从旁边的座位上把金属盒子拿起来,将塔罗牌倒出来。他闭上眼睛,让身体沉静下来,他想象有一道光从天外缓缓而来,自他的额头入,贯通了整个身子。然后,他把牌按照一定的顺序切了三遍。

    这是一种仪式,人类通过某些特定的仪式来表现自己的虔诚,以换取帮助。

    现在,最上面的那张牌,就是指引。指引总是晦涩不明的,它不会明确地告诉你未来是什么,有时候看到指引的第一直觉,才是最宝贵的钥匙。

    他挺直地坐着,从颈椎到尾椎一条直线,所以睁开眼睛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低头看手里的牌,就见一辆huáng色跑车从目标大楼的地下车库里慢慢驶出来。

    和车的颜色与式样形成反差的是,两侧车窗的颜色比他这辆车还要深,以至于完全看不清驾驶员的面目。

    他不需要看见驾驶员的脸,这辆车实在太显眼了,他知道坐在里面的那个人正戴着一副大墨镜,明星总是这样。

    在大城市里,跑车的xing能再好,也发挥不出来,更会平添危险。夏绮文小心地踩着油门,她的一个朋友就是因为在路口起步时,油门踩得稍急,车头撞上了前一辆起步缓慢的轿车后厢。

    在她的后视镜里,一辆黑色的桑塔纳正从路边驶离,跟了上来。

    对一个没有反追踪经验的人来说,车来车往的马路上,这样的qíng形太平常了……夏绮文已经离开了一会儿,费城捧起一本茨威格短篇小说集,很快就看完了第一个短篇《普拉特的chūn天》。

    这个短篇里的主人公是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位jiāo际花,因为一次小事故,使她得以有机会重新回到朴素的乡村姑娘的状态,找到了她的chūn天和爱qíng。

    实际上费城并不觉得这篇小说有多好,那些华丽的词藻和散发着chūn日慵懒青糙气味的故事一点都没法打动他。他放下书,站起来,在书房里踱了几圈。

    大概,不是茨威格的小说不好,而是他始终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进入茨威格的小说世界吧。

    费城对自己的定力感到失望,可是没办法,那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总是盘踞着心里的某个角落。

    或许真的需要心理辅导呢,他想起看过的一些香港电影,那里面担任心理咨询师的全都是妖娆的美女。记得有一个梁朝伟主演的片子,女主角就是心理医生,有着长腿和电眼,由陈慧琳扮演。韩裳的腿也很长,眼神也不错,但不是媚,而是犀利。她似乎随时准备着,要和别人来一场论战,让别人在她的观点下匍匐。

    这样神游了一小会儿,他反而觉得安心了些。但他不准备立刻接着看茨威格,而是坐到了电脑前。小望:

    你好,你去德国已经快一年了吧,一直都没有联系,不知你过得可好。或许你听说了,我叔叔去世了,最近忙得焦头烂额。

    我碰到了一些事qíng,可能是麻烦。具体的以后有机会再详说,眼下有一件事,请你务必帮忙。

    你在德国,不论是上德语因特网或者去图书馆,有几个人的资料,需要查一下。

    首先是三个演员,应该是上世纪初去世的,请查一下是否有这三个人,去世的确切年代,以及去世的原因。

    1.阿达尔贝尔特·马特考夫斯基(AdalbertMatkowsky),应是德国人。

    2.约瑟夫·凯恩茨(JosefKainz),奥地利人。

    3.亚历山大·莫伊西(AlexanderMoissi),奥地利人。

    还有一个人,可能难查一些,我这里查不到他的原名,中译名叫阿尔弗雷德·贝格尔,可能担任过维也纳城堡剧院的经理,有男爵爵位。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查到了请立刻回复我,谢谢。

    费城2006/10/31

    费城移动鼠标,轻轻一点,很快就看到成功发送电邮的窗口弹了出来。

    17

    韩裳正在看书——《昨日的世界》。

    这本是三联书店版的,装帧不如费城买的那本漂亮,是费城走后,她在家门口的打折书店里买到的,价格要便宜不少。

    她看得很快,其实她以前看过这本书,当时并没有特别留意费城指出的这些段落,只当作是一宗异闻,看过就忘记了。

    或许每个人在看这本回忆录的时候,在这一章节都一笑而过,不会当真。只有费城笑不出。

    她已经飞快地把全书浏览了一遍。除了“我的曲折道路”这一章,茨威格在任何别的地方,都没冉提到过他的戏剧创作,以及这一连串神秘死亡。

    这本回忆录,是茨威格回顾自己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所经历的十几世纪最后及二十世纪最初的数十年。就像缓缓播放着一部历史幻灯片,讲述个人见证的历史大事件中的一些小细节,社会各种思cháo的剧变,以及自已所分析的两次世界大战的远因和近因。名为自传,其实在绝大多数的qíng况下,茨威格扮演的是一个旁观的解说员身份,极少会把笔墨花费在只对他个人有意义,而与整个世界无关的事qíng上,遵循这样的原则,他给自己的婚姻和两任妻子的总篇幅不超过二个字。可是,他却用数千字讲了一个“鬼故事”,显然,这一连串的事件给他的震动太大,让他冉怎样克制,都无法不提上一笔。

    韩裳把《昨日的世界》合拢放到一边,先前泡的茶已经凉了。

    她喝了一口,茶浓得发涩。她要在咖啡里放大量的糖,可是茶却:喜欢泡得很浓;她睡眠不算好,却又爱喝浓茶。这很矛盾,但人就是矛盾的动物。

    她需要收集足够的资料,然后才能进一步地分析。可以想象,如果最终可以证明,艺术竟然会对人产生这样恐怖的影响,将要引起多么广泛的争论,甚至衡量艺术的标准都会改变。从来没有人系统地对这方面做过研究,现在就让她从茨威格做起。

    在G00GLE中文版里输人“茨威格”,搜索到了超过十六万的相关网页。最有用的相对会集中在前一百个,韩裳往茶里加了些热水,坐在电脑前一页页点开。

    茨威格生逢乱世,这种不幸常常会造就文学大师,知识分子总是能在纷乱混沌中发出指路的光芒。另一方面,与社会的险恶相反,茨威格有幸生活在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维也纳。几十年中,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李斯特、肖邦在那里生活和活动,群英荟萃,人才云集。茨威格生长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母亲出身于金融世家,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在十六岁那年他发表了最早的诗歌,从此便踏上了通向大师的道路。

    实际上韩裳对茨威格早就有了相当的了解,研究弗洛伊德理沦是她的研究生课程,也是她的个人兴趣,而茨威格算得上是在所有的小说家巾,把弗洛伊德理沦应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一位。

    茨威格是比弗洛伊德稍晚的同时代人,早在维也纳时期,茨威格就拜访了这位“伟大而严肃的学者"。两人是好朋友,彼此一直有书信往来,在一起探讨过许多问题。弗洛伊德在提出jīng神分析学说之初,备受非议,被学术界嗤之以鼻。在那样的岁月里,茨威格却盛赞“不只是一个观察者,而且是一个毫无同qíng心的明察秋毫者。……如果说尼采用的是锤子,那么弗洛伊德整个一生用的就是这把手术刀在进行哲学思考。"

    这样的推崇本身就说明了茨威格对弗氏学说的深深认同感,从小说到人物传记,这份认同几乎在他每一部作品里都留下了烙印。他不仅重视探索jīng神世界,更是多次描写梦、潜意识、xing幻觉等传统文学很少涉及的领域。

    就“激qíng”主题而言,在茨威格之前的不少作家都曾以此为题材。比如狄更斯笔下,那个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甘愿替qíng敌慷慨赴死的人道主义英雄卡尔登;巴尔扎克作品中,那个由于贪婪嫉妒而激起邪恶激qíng的邦斯舅舅;司汤达更是立专著论述那种修女似的激qíng之爱……与他们相比较,茨威格笔下的激qíng显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心灵激qíng是带有jīng神分析印记的。他着意刻画的是潜意识的冲动,yù望与意识之间的冲突,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如果用弗洛伊德jīng神分析学的专用术语来表达,茨威格作品中的激qíng就是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人格结构中的本我活动。

    弗洛伊德把潜意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之前,没有人相信潜意识具有超凡的力量,甚至远超过了意识。如果把意识比作海面,那么潜意识就是幽深的海底,那里充满了暗流和旋涡,并且漆黑一片。不过,正如现实中人类对深海的无知一样,在弗洛伊德的引领下一百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往意识之海的深处,可那儿依然保留着太多的神秘。

    大多数介绍茨威格的网页都会提到弗洛伊德,韩裳在浏览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让人在看的时候产生明显的qíng绪波动,然而从心理研究层面上说,并不是所有的qíng绪波动都是表面化的。有许多的波动可能连本人都无法察觉,或者不愿意承认,但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如海面和深海之间的关系一样。那么一个研究弗洛伊德理论,并把潜意识理论应用到创作中的作家,其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力,是否也会深入到“深海"呢?在当事人自己并没有感受到异常的qíng况下,意识海的深处已经被搅成一团乱麻,以至于连健康状况都大受影响。

52书库推荐浏览: 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