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午夜都住着一个诡故事_童亮【5部完结】(38)

阅读记录

  “我就要死了。死亡已经找上门来了。”和尚伸手捏捏鼻子,苍蝇嗡嗡地飞开,“捉鬼jì的事qíng就要拜托你了。”和尚的话说完,苍蝇绕了一大圈,又落在他的鼻子上。

  “可是,我怕我没有这个能力,我没有跟我父亲学过捉鬼jì的方术。我在三十几年前遭遇过另一个鬼jì,我知道她的厉害。”爷爷迟疑地回道。

  “呵呵,三十几年前的事qíng你也是见证人之一吧。我和你父亲就是那时见过一面,为这鬼jì的事,最后我和你父亲都遵照了你的意愿放过了她,她也果然像你所说,没有再出现过。”和尚言辞开始有些吃力,“但是,但是这个鬼jì不同以前那个,她的怨气太重。你只能收服她。就如那个两面佛,好的鬼我们可以引导向善,恶xing不改的我们不能心软。”

  爷爷轻声说:“可是我父亲没有把他的所学全部jiāo给我,我没有办法对付鬼jì。”

  和尚想了想,说:“你父亲不是有一本古书吗?他没有传给你吗?”

  爷爷说:“传是传了,但是只给我古书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藏在哪里我不知道。只留下了七个字,猜出谜底才能找到后半部分。我到现在还没有猜出来。”

  和尚问道:“哪七个字?”

  爷爷说:“那七个字是‘移椅倚桐同赏月’。”

  和尚笑道:“这是包公巧破对联案里的上联。花鼓戏里有这样的戏段子,你没有听过吗?”

  “包公巧破对联案?”爷爷虽然也经常听花鼓戏,但是显然没有听过这一段。

  后来爷爷跟我说到“包公巧破对联案”时,我也是一脸茫然。我几乎不听戏曲,觉得那是老人闲得无聊才听的东西,咿咿呀呀的烦人。因此我无从知道“移椅倚桐同赏月”的典故。于是,我问爷爷这个包公巧破对联案的具体内容。相信读者也跟我一样好奇吧。

  当时和尚已经接近圆寂,没有这么多时间跟爷爷讲包公巧破对联案的故事,这些都是爷爷在和尚圆寂后费尽心血问了很多戏迷才得知的。这为我们寻找《百术驱》的后半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话说包公任监察御史时,发生过这样一个奇案。

  一对均已年过五十的徐姓夫妻,为十八岁的儿子娶亲。在新婚之夜新郎入dòng房之前,才华横溢的新娘为了考考自己的秀才夫君,就出了一个对联的上联:“点灯登阁各攻书”。

  这是连环对的形式,不但“灯”(古代繁体字是“火”和“登”组成)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画)而成,而且“点灯”二字还是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若对出下句,是要颇费脑筋的。

  新娘出了对句后,隔着房门对新郎说:“你若对不出下句,今晚就不准进入dòng房。”

  新郎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遂赌气离家去了学堂。

  第二天早上起chuáng后,新娘见坐在桌前的新郎紧锁眉头,便问其故。

  新郎说:“我直到现在还在为对不出你的对句而发愁呢!”

  新娘却笑着说:“昨晚夜深人静之时,明月当空,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不是已经对上了吗?要不,我能让你入dòng房吗?”

  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因对不上对句,一夜都在学堂里,是天亮后才回来的呀!”

  新娘听后,意识到自己引láng入室,让坏人钻了空子。过了一会儿,已失去贞cao的新娘见新郎离开新房去见父母久久不归,就悔恨jiāo加地悬梁自尽了。

  因为出了人命案,县衙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新郎抓捕。被刑讯bī供的新郎屈打成招后,被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后,徐母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包公“访”到此事后,深感案qíng蹊跷,便决定以对句作为“突破口”,把此案弄个真相大白。于是,当晚他就借住到徐家。到了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之时,包公来到院中的梧桐树前,面对着梧桐树,左思右想,却一时无有良策。

  在这样的qíng况下,包公就把思索案qíng的事放到一旁,叫随从搬来一把椅子,靠在梧桐树下,与随从闲聊起来。聊着聊着,包公突然茅塞顿开,破案的关键之举,竟在无意之中得到。

  第二天早晨,包公离开徐家来到县衙,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内容大意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取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十几个应试者来到县衙,包公出的考题是“点灯登阁各攻书”的对句。应试者对出下句jiāo上答卷后,包公选中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

  该考生见自己被选中,就十分高兴地问包公:“包大人,不知您何时带晚生回开封府?”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就下令衙役把该考生捆绑了起来。接着包公让人把那个秋后问斩的新郎带来,当新郎在暗中确认该考生就是自己的同窗好友时,包公认定该考生就是夜进dòng房糟蹋新娘的罪犯了。

  包公之所以认定答出“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是“犯罪嫌疑人”,是因为他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坐在椅子上同随从闲聊时,突然想出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对句,因为此句亦是连环句,“移”和“倚”,“桐”和“同”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画)而成,“移椅”也是双声,同时又想到了新娘临死前对新郎说的“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不是已经对上了吗”这句话,所以才把答出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给“扣”了起来。

  随后包公一审该考生,该考生就从实招供了。

  原来,那天晚上,新郎到了学堂后,正在学堂夜读的那个同窗好友一见新郎在新婚之夜不入dòng房却来到了学堂,便问其故。新郎如实把对句之事告诉了这个考生,这个考生立刻就打起了坏主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借回家为由潜进了徐家。这个考生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想出对句后,便装作新郎的口气向dòng房内的新娘答对。已熄灯而未入睡的新娘一听所答之对“移椅倚桐同赏月”天衣无fèng,根本没去想还能有除夫君之外的第二个人知道自己和夫君答对之事,于是就开门放人并让其上chuáng了。这个考生将新娘糟蹋后,在天亮前乘新娘睡熟之时便溜之大吉。

  【61.】

  爷爷说,当时和尚没有跟他讲这么详细。

  和尚说:“答出了这个下联的可以进dòng房。”

  “进dòng房?”爷爷是离开香烟寺后才了解包公巧破对联案的,所以当时觉得惊讶是很自然的反应。

  和尚说:“我只能点拨一下,你父亲留下这七个字必定有他自己的道理。《百术驱》上有关于鬼jì的描述。我跟你父亲jiāo流过一些方术,有缘见过那本书。”

  “嗨……”和尚长长叹出一口气,不说话了,脑袋垂下来。

  爷爷再叫他时,他已经不能回答。旁边一人推推和尚,却如石像一般岿然不动,也如石像一样冰冷。那人倒抽一口冷气,将手指伸到和尚的鼻子下。

  “没有气息了。怎么说死就死了?”那人说。

  爷爷悲伤道:“和尚师父,你不能就这么死啊。我们还没有找到古书的后半部分,虽然我答应你去捉鬼jì,但是没有后半部分,我没有必胜的把握啊。万一我们找不到呢,你能放心归去吗?你要死也要等到我们找到那本书啊。”

  和尚一脸冰冷的表qíng,苍蝇在他的鼻子上爬上爬下。

  爷爷对着已经没有生命迹象的和尚诉说:“要是到时候我找不到书,而你已经安心归去,我去找谁寻求帮助呢?你一生帮了无数人,可谓功德圆满。但是临死前却将一个毫无把握的事qíngjiāo给我,你就这样走了,huáng泉路上也不能安心啊。”

  “他已经死了。你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旁边的人安慰爷爷道。

  突然,和尚鼻子上的苍蝇被惊飞,振翅飞到放着铜鼎的香案上。

  “好吧。我等你找到古书。”和尚将垂下的头慢慢仰起来,仿佛刚刚只是打了一个盹。

  众人吓得连连后退,惊问:“你现在是人还是鬼?”

  和尚微弱地说:“你来摸摸我的呼吸就知道了。”

  一人畏手畏脚地挪步到和尚跟前,抖抖索索地伸了一根手指在和尚的鼻孔前。那人似乎不相信手指的触觉,侧着脑袋想了一会儿,缓缓说:“果然有呼吸了。”其他人悬着的心放下来。

  “你怎么又活过来了?”一人颤着声音问道。

  “哦。冥冥中我听到他的话,觉得有道理。我一生追求方术,超度诵经,救人驱鬼,可谓无不尽心尽力,力求功德圆满。可是临死却让最后一件事挂在心上,确实不好。送佛送到西嘛,我还没有看见佛到西,怎么可以离开呢。”和尚说话已经相当吃力,音调忽高忽低。

  爷爷那番话本来只是随感而发,不料真将和尚呼唤回来了,心底真正佩服和尚的方术之力。

  道行高深的僧和道,一般都能预知自己的寿命和福祸。但是他们使用方术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使用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和尚讲究五大皆空,一般不用学到的方术延长寿命,追求的是死后的功德圆满。而道士讲究修身,目的xingqiáng,努力使用生平所学抵抗自然的衰老,尽力延长寿命。和尚和歪道士刚好是各自的明证。这也是他们一个阳气重,一个鬼气重的原因。但是在有些特殊qíng况下,他们可能违背自己的初衷。

  爷爷说,和尚回来还有另一个原因。香烟寺几百年来都是单传,在师父死后,徒弟要安排师父的后事。师父死后是不可以埋进泥土的,而是在尸体上刷一层金粉,按照师父死前打坐的姿势放好,摆放在功德堂。金粉只是佛法的称谓,实际上都是用huáng铜粉。

  香烟寺的功德堂从来不让外人进去,但烧香拜佛时偷偷窥看的人不在少数。据说,里面的尸体已经有了十来具,因为每年活着的和尚都要给死去的和尚刷一遍金粉,所以个个金光闪闪,不逊色于大殿的石佛菩萨。那些尸体都保持着完好的状态,没有腐烂的迹象。有的和尚保持着微笑,有的愁眉苦脸,有的面目安详,现在看来还和平常人的感qíng表露差不多。仿佛厚厚的金粉里不是尸体,而是活人。

  可是到了这个和尚一辈,竟然没有一个单传弟子。试问现在这个社会,谁愿意将儿子jiāo给一个没有定产的和尚学习方术?即使有人想学,也不敢来真的,仅仅停留在想想而已。

52书库推荐浏览: 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