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地眼_君不贱【完结】(738)

阅读记录

  “后来呢,后来扬州发生了什么?”我追问。

  “清军自归德分路南下,豫王多铎率所部于十三日取泗州,十四日渡淮,十九日围扬州,扬州守城兵将虽进行顽qiáng抵抗,但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并未经过残酷的争夺战。”叶知秋声音越说越小:“仅仅一天时间不到,清军便占领扬州,三天后清军突然开始纵兵屠掠,足足屠杀十日,后来清军得到多铎命令才封刀,这便是史称的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是清军屠杀江北吴语人口的罪恶见证,文史中只要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和描述都触目惊心,当时的扬州就犹如人间地狱一般”沈不悔义愤填膺说。“……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屋宇深邃,处处皆有积尸……”

  “那不是万人坑。”叶知秋抬手指向青铜宫外面的堆积如山的尸骸。

  “那是什么?”叶九卿问。

  “螺丝结顶!”叶知秋回答。

  我们追问其意,叶知秋告之,螺丝结顶其实是中国扬州的一条古巷,巷子蜿蜒曲折,长约数百米,最窄处一米多宽,最宽的地方不过两米,地上铺着板砖石块。

  螺丝结顶其实是垒尸及顶的谐音,意思是扬州十日期间,死人一层铺着一层地往上垒,最后垒到屋顶那么高。

  “我想螺丝结顶说的应该是这里才对,现在有些人甚至质疑扬州十日的真实xing,最大的观点就是,扬州十日被屠杀的尸骸并没有找到,如今我们发现的这些尸骨完全能证明扬州十日的存在。”沈不悔说。

  “质疑?这他妈还用质疑,死了这么多人,难道这些质疑的人眼睛是瞎的?”田jī破口大骂。

  “扬州十日之后,清军得到多铎的命令封刀,清军开始开始收集和焚烧尸体,大多受害者都被付之一炬。”叶知秋神qíng凝重说。“如今我们看见的尸骸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什么?冰山一角?!”宫爵都大吃一惊。“这里少说也有上万具尸体,扬州十日到底死了多少人?”

  一时间青铜宫内鸦雀无声,知道真相的她们好像都不愿意提及和面对这个数字,直到最后薛心柔才低沉的说出来:“八十万……”

  “清军当时应该在汶河河道旁边挖掘万人冢,把尸骸丢弃其中掩埋,后来汶河被填平之后,这些尸骸就再也无法重见天日,或许就是这个原因,一直以来鲜有关于扬州十日受害者的遗迹被发现。”沈不悔环顾四周声音沉重。“估计向这样的垒尸及顶还有很多处地方。”

  “就是说,当时攻入扬州城的清军在无意中发现了青铜宫,并且从中带走了九鼎。”叶九卿说。

  “可如果是清军得到九鼎的话,我就想不明白另一件事。”叶知秋说。

  “什么事?”我问。

  “九鼎如此重要,象征着天下和正统,当时清军入关就是为了问鼎中原,不过大清并非有十足必胜的把握,当时的局势相当混乱和负责,各个势力之间相互牵制,但并非没有抗击清军的能力,一旦这些力量联合起来清军必败无疑。”叶知秋若有所思说。

  “你的意思是说,清军既然得到了九鼎,为什么不用九鼎来号令天下,九鼎是国之重器,失传几千年,重新出现又被大清所到,古人相信天命所归,有九鼎在手更能让天下归心。”薛心柔反应过来。

  “对,我就是这样想的,可奇怪的是纵观清朝历史,并没有关于九鼎的记载,如果九鼎落入清朝的手中,为什么对九鼎只字不提呢?”

  “若是想用九州鼎让天下归心,最重要的就是民心所望,在扬州屠杀手无寸铁的居民八十万,大清此举早已失了民心,可见大清得到九鼎之后,根本没有想过利用这件国之重器。”叶九卿说。

  “爸,您说的挺有道理,扬州十日之后,清兵还有嘉定三屠的bào行,由此可见大清根本没有想靠得民心得天下。”

  “所以我才说,九鼎应该不在关内,否则的话,怎么也该有风闻传出来。”沈不悔说。

  “姐,你是说,大清在得到九鼎后,秘密运回了关外。”

  “那就奇怪了,大清不可能不知道九鼎的重要,gān嘛要把九鼎重见天日的事秘而不宣呢?”宫爵喃喃自语。

  我听完这些后,一直默不作声,望着青铜宫外的尸骸沉默了良久。

  “你在想什么?”叶九卿走到我身边问。

  我眉头微微一皱,疑惑不解的回答:“八十万,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清兵攻破扬州城之后,为什么要对一些毫无反抗之力的居民大开杀戒呢……”

  第711章 掩人耳目

  “虽说成王败寇,疆场生死与人无尤,但是屠戮平民而且还如此惨绝人寰,的确有些说不过去。”宫爵也有些想不明白。

  “清军入关时最开始只是看到中原混战,仅仅想要抢掠城池,并没有问鼎中原之意,要知道大清虽然在当时qiáng大,可中原毕竟疆域辽阔,真要打起来清军完全没有胜算,其他不说,当时吴三桂若不降清,引清军入关的话,估计清军连山海关都过不了。”叶知秋说。

  “的确也是,即便后来大清入主中原后,最开始也没有想过长治久安,顺治帝还下诏给后世君王,说江山能守就守,守不住便放弃返回关外,可见那个时候大清自己都没想过坐稳江山。”薛心柔点点头说。“因此在清初,入关的八旗军除了征伐之外,做的最多的便是把从中原搜刮的财富大量运往关外。”

  “既然是这样,岂不是很矛盾,一方面担心江山不稳,另一方面又大肆屠城,如此骇人听闻的杀戮一旦激起民怨,就大清入关那点兵力,估计会在很短的时间被围剿。”叶九卿说。

  “所以我才奇怪,清军长途跋涉才入关,而且当时中原混战不断,局势不明,一旦这些势力联合起来,清军完全无法抵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清军能不惜担负天怒人怨的威胁,在扬州大开杀戒呢?”我说。

  “关于扬州十日的原因后世的史学家也有过研究。”沈不悔对这方面最为熟悉,她对我们说。“满清入关之初,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矛盾、取消苛捐杂税的措施,使沿途百姓多未进行抵抗,像扬州十日这样的事绝无仅有,至于原因至今也众说纷纭。”

  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前明降臣孙之獬因自己受到同僚排挤,向多尔衮建议重新采取剃发易服之策,多尔衮认为此时已占领北京,大势已定,便采纳了这个建议。

  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qiáng令汉人剃发易服,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满清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满洲之制,而此时恰逢兵临扬州,扬州人在史可法领导下对清朝的攻击下的顽qiáng抵抗,惹恼了统帅多铎亲王。”叶知秋在旁边补充。“很多人史学家认为,清军在扬州屠城有威慑之意。”

  “易服令虽然只是对着装要求和限制,但在统治层面上,这是满清要求汉人无条件的臣服,用这样的方法来试探汉人反抗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刚好扬州有战事,算是杀一儆百威慑中原所有汉人。”沈不悔点点头说。

  “其他的说法呢?”我问。

  “扬州地处南北jiāo通枢纽位置,历来得漕运、盐运之利,向称富庶地区,商业繁荣,所以清军破城之后开始烧杀抢掠中饱私囊,估计是这个过程中遭遇反抗,从而引发了屠城。”沈不悔说。

  “但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当时统军的是满清多铎,此人是镶白旗旗主,能征善战的猛将,但并非只是一介武夫,多铎在攻占南京时就颁布严令,勿杀无辜,勿掠财富,勿焚庐舍。”叶知秋在旁边想了想说。“多铎治军极严,说到富庶,南京远比扬州繁荣,南京都没有发生变故,为什么偏偏要抢掠扬州呢,何况多铎下达的是军令,清兵即便有烧杀抢掠的行为,但还不至于敢做出扬州十日这样骇人听闻的屠城。”

  我来回走了几步,这两种说法都不足以让我信服,扬州十日屠杀的虽然是平民,可如此bào行传扬出去,或许的确能收到威慑的作用,但任何事都是有两面的。

  清军如此残bào,降与不降结果都一样,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奋起抵抗,这无疑能让汉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要知道当时的汉人若是联合起来,大清入关的那些兵马完全不足为惧。

  多铎既然知道颁布三勿法令,可见此人心知肚明却不可失了民心,一个如此文韬武略的帅才,又怎么会在扬州gān出这样没有任何意义的事。

  “清军是什么时候攻入扬州城?”我转头问沈不悔。

52书库推荐浏览: 君不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