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伙人呈三角队形向前前进,继续向着前面游了大概十分钟的样子,我就发现四周的压力居然渐渐变得有些大了,奇怪的是,我们并没有往下游,这压力增加的有些奇怪。
远远的就看到水灵儿向着我游了过来,冲着我挥了挥手,就带着我向着一个巨型的珊瑚礁游了过去。
我就看着水灵儿在自由的游着,一点都不受束缚,似乎根本就不用呼吸一般,后面的人也跟了上来,,茅三诊他们游得也挺快,很快的,我们就到了那个巨型的珊瑚礁跟前。
巨型珊瑚礁后面有两个很大的石柱子,看上去有点像上次我和胖子坑世白那个大石门,当时还让世白挨了几枪,两个石柱子旁边,可以看到一个跟大水缸一样的船锚,就狠狠的钉在了石柱上,一根根胳膊粗细的铁链子纵穿而上,仿佛擎天柱一般。
我将手电的光芒调到最大,就向着船锚和那个柱子照射了过去,就发现像这样的柱子还有很多,大概每隔二十米就立着一根,远处一共有二十多根。
换算下来,一共有五百多米的样子,一里地了,如果这下面就是沉船葬的话,那么这玩意儿就有点大了。
现在的航空母舰都是在五万吨级别左右,单论大小和长度的话,这个沉船葬的规模比起一般的航母都要大了很多。
现在唯一不能确定的就是这艘沉船葬的高度了,如果高度在十五米以上的话,那么这个沉船葬的规模就相当于一个帝王级别了,至少也是王侯级别的。
航空母舰在如今这个时代,早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机场的情况下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
航空母舰是一座“海上城市”,各种生活设施如餐厅、便利店等一应俱全。事实上,衣食住行也是决定航母战斗力的关键因素,美国人就认为“一份可口的热餐可以鼓舞士气,并使士兵们以良好的态度去努力工作”。
这是现代社会航空母舰的作用,而古时候,并没有飞机一说,那么这么庞大的一艘船的所用,难道就只是为了运载古墓么?
如果真的是话,那么这个沉船葬的规模就不可谓不大了,就算给我说里面埋着铁木真或者秦始皇这样的人物,我都没什么好惊讶的。
不过话说来,古往今来,似乎也没有那个帝王将相会把自己的墓仍在海里的,也只有比较疯狂一些的风水师了,比如青乌子、汪藏海或者赖布衣这类人物,他们是可以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任何地方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感觉他们都能盖到月球上面去,谁敢保证月球里面会不会埋藏着几个古墓呢……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也看不出这个沉船葬是什么年代的,只有先找到入口,进入了这个沉船葬之内,才能够知道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墓,或者是谁的墓,这一点我也问过茅三诊,从他手头上的资料来看,推算一下,大概就是明朝的墓。
我现在实在好奇,明朝年间到底是那号人物有这种财力和物力,在海上建造这么一个庞然大物。
(本章完)
------------
第一百八十一章 聚宝盆
说起明代比较厉害的人,在我心中,首屈一指的不是朱元璋这个帝王,而是王守仁,一个与孔子、孟子齐名的人物,与还有一个叫做朱熹的人物,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被后人称之为心学集大成者,也叫做阳明先生,其学说思想叫做阳明学。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很少有知道王守仁的,明朝从历史上来讲,其实并不算一个多么神奇或者能人辈出的时代,不过论财富程度的话,就很少有哪个朝代能够跟明朝比较了。
王守仁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沈万三的话,相信就人尽皆知了,毕竟对于文学盛典研究的人少,但是对于金钱这玩意儿,研究的人就多了。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沈家村有个财主沈万三,家有土地九顷,雇用长短工10多人。
有一年逢大旱,草木将要旱死,这时沈万三家中的割草佣人,每天都割一捆油绿鲜嫩的草,日子长了,沈万三感到很奇怪,就问割草人:“天这么旱,怎么割来这么多好青草”。
当时,他没把割草的地方如实告诉东家。
沈万三一连几天,跟随割草人后边,偷看着,见他每天都在沈家村北一华里处的沈家桥底睡觉,睡到中午无人时,才去村北牛蛋山上去割草。
一天,沈万三强令割草人领他去割草的地方,一看岭上有一片圆形的草地上长着绿油油的草,于是就让割草人割,割后随即又出来了,割得快,长得快,沈万三感到很奇怪,左思右想明白了,此山西南靠凤凰山,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第二天带着两人到那里挖出了一个铁盆。
后来沈万三买了一头猪用它喂猪,猪长的很快,把猪杀了以后,就用此盆洗手洗脸,一次沈万三的儿媳妇洗脸时,不慎把一戒指丢进盆中,越捞越多,沈万三知道后,认为此盆是件好东西,当时传说山上有个看宝洞,洞内有看宝的毛人住在里面,自从沈万三得宝后,毛人就走了。
洞内三间屋大的空隙,至今尚存。
沈万三得宝后,借助宝盆的财力。为村民打了72眼井,铺路架桥造福村民。数年后,长江决口,朝内推测某地方一定出现宝贝(据说一出现宝贝长江就要决……)。
皇帝下告示“谁若能堵住长江决口,就赐给谁高官厚禄”,沈万三知道后,揭回告示,带着聚宝来到南京与皇帝讲好条件,皇帝随口答应“四更借、五更还”。
沈万三来到决口处,拿出“聚宝盆”往盆内放一把土,放到决口后,立即堵住决口。
然后,沈万三去朝内讨取高官厚禄,并到五更去取“聚宝盆”,谁知道等到天明,才打四更鼓,据说这是皇上为了骗取宝物将五更改到四更,南四北五的说法以此说起。
沈万三到朝内就被扣住,问他得宝的情况。并说他得宝不献,罪该万死,前辈该斩,后灭九族。把沈万三家的坟墓掘成了坑,沈井村的百姓听说沈万三得宝不献,犯了灭门之罪。有的外逃,有的改名换姓,沈家从此绝后,沈家村的水井也被填平。
52书库推荐浏览: 玄九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