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师后裔_潘海根【完结】(22)

阅读记录

  爷爷苦笑了一下,道:“困永生永世倒不用,虽说人力不能破解,但是它常年风吹雨淋,时日一久,终归自己会倒的,到时里面的亡魂也就自由了!”

  说到这里时,爷爷回头看了我一眼,然后说:“幸好,你离开的时候没把魂丢在那里,要不然就算人出来了也活不长。”

  莫名其妙听到这句话,我不由一愣,就问爷爷,他这话什么意思?

  爷爷指了指那对面的凶宅,说:“入了虎口,不是谁都能全身而退的,这不,还有两个生魂留在了那里。”

  “啊?”一听这话,我吓了一大跳。所谓生魂,就是指人还没死,因某些原因而离开了身体的魂,便叫生魂。有时,也把刚亡不久的亡魂也称之为生魂,意为刚到黄泉路,还有机会还阳的亡魂。

  不过,我知道爷爷此时口中所说的生魂,绝对不是指刚亡的亡魂,而是指人还没死,只是离了体的魂。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心里猛地一惊,会是谁的魂丢在了那里呢?

  见我着急的样子,爷爷也明白我的感受,所以直接往手上吐了口唾沫,掐了个指决,将口水在我眼皮子上一抹,帮我把阴阳眼给开了。

  第二十章 阴阳眼

  这口水抹在眼皮子上凉凉的,虽然有些恶心,但是此时的我也没心思去管这个了。

  阴阳眼一打开,先是有些朦胧,不过很快就能视物,变清晰了起来,接着,我就看到在对面的凶宅大门里面,果真有两个人在那里站着。

  那是两个女生,这两个女生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正是我们班里的刘佳和白雪。也就是说,这两个女生离开的时候,把魂给留在了那里。

  看到这里,我心里十分的震惊。看了一眼爷爷,爷爷没有说话,只是朝我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显然意思就是说这两个女生也活不长了。

  想到这个结果,我心里很是忧伤,难过。想怪自己当时怎么就没有劝住他们别去那里过夜,不过却又发现自己昨天其实已经尽力了,不是我没劝,而是他们根本不肯听。唉,或许这都是命吧,路都是自己选的,谁也怨不了谁。

  当然,这时我也明白过来了,怪不得几年前那位进凶宅躲雨的老头,人虽然是死在自己家里的,但是魂却至今还留在凶宅里,感情就是因为当初躲雨时把魂给留在了凶宅里了。

  事以至此,已无力改变,多在这儿站一分钟,多看到一眼刘佳和白雪,只会徒增多一分伤悲,所以我无奈的叹了口气,就和爷爷转身下了山。

  因为这件事,也让我知道了自己还是经验太嫩了,如果我老道一点,也不至于会看不出那是一个白虎张口的风水凶局。

  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我更加的虚心学习了起来,不仅学风水,还让爷爷传我捉鬼之术。因为爷爷告诉我,那凶宅里的老鬼认识爷爷,所以我帮柳老师的时候,那个老鬼才没有跟我斗狠,要不然单靠我画的那几道符,根本就不顶用。换名话说,如果换成别的横死凶灵,我能不能活着都两说了。

  传捉鬼之术,首先你就得能看到鬼,所以爷爷就传给了我开阴阳眼的法决。

  开阴阳眼的法决倒也简单,就是一句咒语:“天清地冥,阴浊阳轻,开我法眼,阴阳分明,急急如太皇元降律令敕!”

  开阴阳眼,也叫开鬼眼术,在佛教里又叫开天眼。阴阳眼,说出来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解,就是开了阴阳眼的人,能够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不但能看到现今这个世界,还能看到死气沉沉的另外一个世界--阴间。

  阴阳行当里认为,人死非如灯灭,死后灵魂则化为鬼神,在另一个空间继续生活。由于阴间阴为暗,阳为光的概念,所以自然地把人世间称为阳界,而把鬼所生活的另一各空间,称为阴界。

  据说,我们阴阳行当里修为高的人,就能穿梭阴阳两界,来去自如,与阴间的鬼神及死去的亲朋沟通。

  当然,这阴阳眼也不能乱开的,否则要不你可能会被活活吓死。

  开阴阳眼,除了爷爷教我的秘咒之术外,民间也有一些秘法,比如牛眼泪法、柳水法、乌鸦眼法等等,其实很多都是以讹传讹,并没有什么卵用的。

  就以那所谓牛眼泪法,很多人都以为用牛眼泪擦拭眼睛,就能看到鬼神,其实不是这样的。所谓的牛眼泪,要老死的牛,据传,牛是一种特殊的物种,也最易感应到灵异的存在,很多民间传说,猫狗之类的畜生,都有灵异感应,牛其实感应最大的,俗语一句,做牛做马,凡是轮回做牛的,前世的罪孽是异常大的,牛劳累了一辈子,在它临终的时候,那一刻,它能通灵,会看到自己的前生往事,所做的所有一切,以及轮回的原因,相传那一刹那,牛因为伤感,就会留下眼泪,而那一滴眼泪,才是可以开阴阳眼的泪。

  所以,我就问你,这种老牛临死前的眼泪,你难不难找?当然,就算你找到了这种牛眼泪,也不可直接将牛的眼泪滴在眼球里,否则不想要都来不及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小说中,还把柚叶擦眼也说成能开阴阳眼,这就更加的荒谬了。柚叶是属阳的,在阴阳行当里还认为,若是走夜路发现被鬼魂跟着,就只要躲在柚子树下,凶魂厉鬼便不敢近前。所以,这柚叶又怎么能开阴阳眼呢?相反,它不仅不能开阴阳眼,反倒是如果你用牛眼泪开了阴阳眼,要化解的话,就能用柚叶擦拭眼皮,而恢复正常。

52书库推荐浏览: 潘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