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变_尚可的天空【完结】(72)

阅读记录

  虽然只在刹那间我就恍然大悟,刚刚在那密闭的甬道里,我并未失聪,也未变哑,而是那里岩石的材质的问题,但我依然是喜悦难当,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坡度逐渐变缓,速度渐渐放慢,我居然没被射出去。而是稳稳地落了地。

  抬眼一看,眼前是祭坛一样的建筑,非常的开阔,大气,气势恢弘得让我叹为观止。

  巨大的岩石穹顶下,是一个由一级级的台阶呈环形向上开凿出的方圆二十余丈的巨大环形平台。我数了下,总共有九级。每层平台的立面上都刻满了云纹。而从我落脚的地方修了一条笔直的一直通到最上层的路。

  最外层的一圈等距离摆放了九个一模一样的青铜面具。

  每个面具都十分巨大,有我的肩膀高。跟甬道中看到的面具长相差不太多,但最奇怪的是它们的眼睛,象两个棒棒一样突出了眼眶,立在外面。

  太夸张了,谁的眼睛能长成这样啊?

  第三层的台阶对应的位置上矗立着九个青铜人,神情肃穆,每人都双手环握着一根巨型象牙。

  最上层一圈,等距离跪着九个青铜巨人,双手上举,各托着一只勾嘴巴的青铜大鸟,大鸟的头顶上有一轮状圆盘。

  我好奇跳上去一看,里面盛满了油脂,原来是灯啊。

  拾阶而上,看到平台中心处有一长约5丈,宽、高各3丈左右的巨型石椁。这椁的造型极为古朴,平顶,门窗齐全,彩绘线刻,十分的精美。

  细一观察,不得了,这石椁的底部连个缝隙都没有,与平台根本就是一体的!

  也就说石椁不是从别处刻好安放上去的,而是本身与平台就是一块大石,生生镂刻出来的!

  而我刚才在最下一层台阶时已观察过,那台阶与岩壁也是一体的。

  也就是说,这整个洞窟真的是如假包换的硬生生在这大山肚腹里掏出的一个洞。

  天呐,简直就是巧夺天工啊!这得是什么样的工匠啊,能做到如此精准的定位?难道这世上还有比鲁班更神的工匠吗?

  石椁的门上落了一把,很是眼熟。

  走过去一看,那锁泛着美丽的绿色锈花,刻满了云龙纹,造型古朴,青铜打造。

  咦?这锁怎么和藏经阁的那把锁长的一个样啊?

  我抚着锁把玩着,心想,嘿,可下找到它家亲戚了,没想到它们还是批量生产的。

  我最喜欢这些青铜物件了,也不知当时的工匠怎么就那么巧,能把这些东西做得如此精细。

  摸着摸着,猛然想起下山时走得急,藏经阁的钥匙忘了给方丈,怕丢一直挂在脖上贴身放着呢。不如试试,看能不能打开这把锁。

  我忙拿出钥匙往锁里一插,还真进去了。反手一拧,“咔吧”一声,大锁应声而开。

  我把锁拿在手上把玩了一阵,怎么看怎么喜欢,爱不释手的。想它在这大石窟里看着这破门,连个欣赏的人都没有,怪委屈的,还不如让我收了它,来疼它吧。

  心里嘿嘿笑着,便把锁收入囊中。

  把青铜门栓拉到一旁,伸手去推,咦?还挺沉的,居然纹丝未动。再下手时便加了念力,果然,那门象被施了魔咒一般,咯吱吱地被推开了一道大缝。

  走进去,只见里面正中停放着一口长约2丈,宽、高各1丈左右巨大的石棺。

  这石棺和外面的椁一样,也是和下面的岩石地面连成一体的。也就是说,这椁内的空间也是从一块大石中镂刻出来的。

  这得多精准的工艺和技术才能做到啊!我再一次为先人的智慧所折服。

  石棺做得非常精细,上面刻满了彩绘图画,很是精美。

  我仔细去看,发现这些图案画都是叙事的。一长面上刻着的是山水,山中有一个个的小洞,从洞里走出一群人,交领左衽,发髻也在左侧。

  奇怪,怎么这些人和山下村子里的人一样的装束?难不成里面躺着的是他们的老祖宗?

  第六十五章 石棺内的喘息

  我又往下去看,一下就愣住了。这群人里打头的是一个双眼支在眼眶外的大鼻阔嘴的人,和那面具上的人长得竟是一个样!

  我心中一突,不会吧?这世上还真有长相如此奇特之人?

  我稳住心神继续去看,却见那人手里捧着只胖乎乎的小虫,躬着身子似乎在吐丝。

  灵台忽的一亮,我一拍脑门,真是的,怎么竟然把他给忘了?

  《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

  蚕丛擅长种桑养蚕,是蜀人的先王。他不就是长了一双棒棒眼吗?

  哈哈,当初看到这段文字时没在意,还当是先人夸张的说法。以为“其目纵”,不过就是眼睛外突,是个鼓鼓眼罢了,没想到还真是纵目啊。

  可话说回来,这人怎么会长着和螃蟹一样的眼睛呢?这不是畸形吗?这样的眼睛还能看到东西吗?我的心里冒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但显然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人家不但能看见,而且还活得好着呢!

  接下来的画面刻画的就是这个纵目之人在教一群人如何种桑养蚕、抽丝剥蚕和纺纱织布。

  看来这人是蚕丛,没错了。

  第三幅画面刻画的是人们丰衣足食,围着蚕丛载歌载舞,快乐生活的场面。

  嗯,看来他这人还是挺受爱戴的嘛。

52书库推荐浏览: 尚可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