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灵异] 《红色海洋》作者:韩松【完结】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次印刷
内容简介
在未来,核战争使陆地生态系统全部毁灭。残存的人类用基因工程把自己改造成如同鱼儿一样的水栖人,同时把蓝色海洋改造成红色海洋,使之适应人类下海生存……小说用倒叙的手法,截取不同的历史片断,描写了人类下海生活前后的经历,展示了一幅复杂诡异、令人扼腕叹息的未来人类寻求新生的命运全图,这部堪称科幻史诗的小说想像奇诡丰富,场面壮观悲凉,情节紧张刺激,内容神秘莫测,文学色彩浓郁,而又饱含深刻的哲理思想,有着很强的现实警示意义,是一部代表中国当今科幻创作较髙水平的作品。
作者简介
韩松生于重庆。1984~199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及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他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执行总编,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等职。
韩松的作品极富文学情趣,结构精巧,内蕴深远,可谓独树一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其大部分短篇收录在《宇宙墓碑》中。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红色海洋》等。
序
吴岩[1]
一
经历了整整两周逐字逐句的阅读,我终于看完了韩松最新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红色海洋》。走出门外,夕阳中的布里斯班河水正在宁静地流淌。昆士兰理工大学那些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昼夜不间断地在大街上急速地穿行。早已开门营业的酒吧里,电视画面全是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实况,那些充满何拉(希腊)色彩的游行让人叹为观止。间或,在运动会和广告的间歇,澳大利亚第7频道的新闻栏目一闪即逝,从这个不到10秒钟的画面你能知道,即便在奥运盛世期间,联军的坦克也依然没有松懈地在纳杰夫的大街小巷中寻找那些抵抗“民主伊拉克”的武装分子……
我忽然产生了一系列奇异的遐想。
我问自己:如果阿诺德·汤恩比仍然活在世上,并且他可以熟练地阅读中文,那么在阅读了这本充满历史含义的《红色海洋》手稿之后,是否会在他著名的“压力与反抗”理论之外,找到更新的史学原理呢?
如果米歇尔·福科没有因为艾滋病去世,在阅读了这部作品之后,又会作何感想?他是否会为自己提出的“权力无处不在”的理论而在坟墓中感到更加放心了呢?如果爱德华·赛义德也没有癌症扩散而故去,在阅读了《红色海洋》之后,是否会给自己的《东方学》和《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增加更多中华文明的佐证呢?
我更在想,如果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或者法国出版家黑泽尔至今还活着,并且还保持着他们那种青春般敏锐的眼光,在读过《红色海洋》之后,是否也会像阅读过托斯妥耶夫斯基或者凡尔纳的小说后那样“彻夜不眠”和“奔走相告”呢?
所有这些遐想,将永远没有答案。因为,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时间的铅幕阻挡了一切。惟有少数天才的目光,才能穿越时间和历史。
而韩松,恰巧是具有这种穿越历史视觉的人中的一个。
二
韩松,1965年出生于重庆,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外语系,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199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参加考试并进入新华社,现任《嘹望东方周刊》杂志常务副总编。在这期间,他撰写了大量报道中国政治和社会动态的新闻和专访,他还参加过中国第一次神农架野人考察。由他参与或单独创作的长篇新闻作品,有包括政论性报告文学《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和有关壳隆技术进展的报告文学《人造人》。
韩松的科幻文学创作起源于大学时代。早在1991年,他的小说《宇宙墓碑》就曾经同时在海峡两岸的科幻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此后,他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美国》、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等。
韩松的早期成就,是获得了台湾《幻象》杂志主办的“首届全球华人科幻艺术奖”大奖的《宇宙墓碑》。接下来,他的小说还获得了包括《科幻世界》“银河奖”等多种科幻奖项。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郑文光、金涛、刘慈欣、姜云生在内的许多中国著名科幻作家都曾表示,韩松在中国科幻文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美国《新闻周刊》、专业科幻评论期刊《轨迹》、英国专业评论期刊《基础》等,都曾有文章谈论过韩松科幻文学的成就,并给予高度评价。
思考和写作是韩松的最大乐趣。他的创作不局限在新闻报道和科幻小说。比如,他也创作过非常独具特色的诗歌、杂文和无法归类的其他小说。1999年他出版的《想像力宣言》,至今仍然是中国科幻文学领域见解独到的作家独白。
像真正的文学作家一样,韩松从来不在乎作品的发表与否,更不注重什么个人的名望。每日的写作本身,就是他的享受的源泉。也正是这种对创作的执着和热情,导致了他对科幻文学文本的多次僭越。而《红色海洋》则是这神文学僭越的最新尝试。
52书库推荐浏览: 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