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之探_杨林【完结】(85)

阅读记录

  鬼探自信十足。

  “可是你怎么担保明天早上五点山上会有雾?”

  “这一周的时间我不仅用来破案,我还计算了山上的天气指数,经过一番统计,我可以确定,明天早上那个时段定会起雾。如果没有的话,你可以杀了我。”

  “哈哈哈,我杀你?去你的吧,我杀了你总参谋去哪了?我也就跟你打个50的赌。”公爵一听鬼探有上策,顿时眉开眼笑,拍了拍鬼探的肩膀走了。

  翌日早上,鬼探站在那座山头上,早风吹拂着他的脸颊,带状的山岗凹凸不平,有几棵小树点缀在花岗岩之间,可鬼探只能看见离他最近的一块石盘。

  五点的钟声敲响了,远处可以看见一个大三角,那便是攻击列队。大三角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又变成了一字形,几架战斗机包围着投弹机掠过了雾层,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到了另一边的山上,向左转了一个大弯,好似蜻蜓点水一般炸毁了一个射击台。飞机继续旋转,王更换的80.1%的控速杆起了作用,导梳系统把大量的机油运进了发动机,控速杆放开了齿轮,使得飞机得到了更快的速度。

  哗嚓嚓,一发导弹向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其实那不是导弹,那是一发被反作用力丢出去的炸弹。驾驶员丝毫不敢放杆,齿轮转得极快,都快转掉了。飞机绕过一个大弯,向上提拉,穿过云层,再向下俯冲,从山的一角转了过去。这一套动作简直妙极了,鬼探看得天旋地转,目不暇接。

  炸弹一落地,鬼探就迅速撤离回了作战中心。这次的爆炸可不小,已经烧焦了一座山,城市被夷为平地,不可能有人生还。这片土地就好像是一大块烧得通红的炭。

  司令部是在三天后知道了这个错误的,但他们并没有移动作战物资,因为波特兰正需要这些物资,如海上攻击轮渡船和SPOR陆地攻击机器塔等等,它们都是城市街道作战武器,此后向梅德福、萨克拉门托和旧金山这些城市都需要这些装备,还有更先进的攀岩蜥蜴机器人,一次能搭载一个班,瓦卡维尔是运用它的好地方。这就是本次战役的工作汇报,完毕。

  ☆、(六)

  (六)

  有了攻击轮渡船,以后就不怕海上战斗了。攻击轮渡船呈长方形,长十五米,宽五米,舰体呈灰色,甲板上有五个炮塔,每个炮塔有两个炮管。舰艇左后舷是驾驶室有一名船长,一名大副和一名舵手。舰艇速度达到五海里每小时,也可以在陆地上前进,是两栖突击舰。甲板下端的货舱里可以搭载士兵和机轮炮,这样的舰艇就被用于波特兰的登陆战。

  因为上次对肯纳威克的轰炸,导致大量生化气体涌入了城区,军队没有配备防毒面具,不能从陆地上进攻,而且如果要绕行的话就必须遇上敌军在州界部署的防御城墙,陆地攻击机器人在俄勒冈州了,无法突破,所以军官们和公爵打算采取从海上进攻的策略。

  其实鬼探并不同意这种策略,因为敌人已经知道我们从陆地上进攻不了,空中又有防空攻势,只能从海上进攻,所以码头上一定部署有大量敌人,这样正中敌人下怀。可是鬼探无法反驳,因为在他得知这条消息时公爵已经把策略上报给了司令部,司令部也批准了,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五个团去送死。

  2006年4月3日,对俄勒冈州的进攻正式开始了。已经损失了7个团的极鬼军的海上轮渡船部队出现在了海面上。此时,已是晌午,太阳照得海上轮渡船的影子扭曲成一个黑点,不一会,一排黑点就出现在了天空和海洋界限上。

  黑点越来越大,直到变成一个灰色的方块,灰块破浪前行着,好似一只抹香鲸。这只鲸鱼顶上长着十个炮管,炮管一齐微微抬起,五个团的200艘轮渡船一字排列在海面上,船头朝前。

  码头上什么也没有,公爵嘲讽地瞥了一眼鬼探,后者则捏着下巴深思。公爵下令,这两千个炮管同时喷出火焰,两千个火球划过天空,在码头上炸起了一片雾。这些舰艇开始前进,队形乱开,好似一群蝌蚪。海面上响起了夹杂着马达声、浪花声的爆炸声响,碎石纷纷落入大海。猛烈的战斗继续进行,码头已经被炸塌,裸露的地面上出现了炮台,几艘靠前的舰艇被炸翻了,军队保持着前仆后继的姿势,后面涌来的舰艇射出的炮弹已经把陆地扫了个干净,可以登陆了。

  就在这时,一艘舰艇似乎撞上了什么东西,船底被割开一个大洞。船向前开了不一会儿就沉了。

  旁边一艘舰艇的船长立刻看向水面,只见一个墨绿色的东西飘在水面上,就像一座小岛,可上面有很多的铁疙瘩,似乎是个铁球的顶端。

  “糟了,是水底炸弹!”那位船长惊呼道,四周的船纷纷避开,不成想炸弹还是爆炸了,炸弹后面的一艘船船头直接被炸飞了,船体也被炸翻。

  此后的几小时里,每隔几分钟就有一个水底炸弹爆炸,每一炸就会炸沉或炸飞数艘舰艇,有时一艘断船会像飞刀一样切开几艘舰艇,那些船会先被斩为两截,然后爆炸。

  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幸存的船就会向沙滩上拼命的扫射,爆炸的火光把天空照得雪白。依旧有水底炸弹爆炸。最壮观的一个场面就是一艘舰艇被炸上了天空,落下后砸在了后面的一艘舰艇上又弹起来,就这样一艘又一艘的把这一圈的舰艇都炸上了数百米的高空,坠下来后指不定把哪艘船砸成铁泥。

52书库推荐浏览: 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