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点了点头:
“没错。红矮星,属于M型主序星。它的表面环境与太阳这样的G型主序星不同,温度显得更低,体积也更小一些,由于其内部的氢核聚变不太剧烈,因而其寿命比我们的太阳更长。
我们发现,在银河系1600亿颗红矮星中,大约有40%的样本周围存在与地球在大小上相近的行星,并且这些行星处于与红矮星距离合适的轨道上。
这意味着,这些数量庞大的行星上面已经具备了液态水存在的温度环境,这一条件是生命出现所必备的。
根据我们的测算,银河系中大约有数百亿颗行星处于可居住带上,所以我们说银河系是个名副其实的‘宜居星系’。”
蔡琳老师点了点星图中的一些光点:
“并不是每颗星球上都会有水,而水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必须原素,所以我们需要改造这些星球的环境。
在宇宙里面,彗星是水的最大来源,大部分宜居星球上的水源都是因为彗星的撞击而留下来的。
比如太阳系里的地球,比如我们现在居住的紫薇,它们都是在极久之前,因为有彗星的意外撞击,而在星球上留下了水源。
但是我们人类没有时间来等待彗星的撞击,并且找到这种完美的星球同样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人工干预。
比如之前我说的明升星系,我们有三只高阶工程小队正在那里实施改造,明升星系的四号星球上面没有水,但那里的各种条件都相当不错,所以联盟决定改造它。”
☆、398.第398章 星球改造
蔡老师说:“工程小队在十光年外捕获了一颗小型彗星,但这颗彗星的体积相比明升星系的四号星球仍然偏大,所以工程队化了五年的时间来削平它。
改变彗星的运行轨道花费了十年时间,然后变向的彗星需要两百年才能到达四号星球。
撞击在一万年前完成,然后是生物物种的移植,这项工作更加细致,我们不能让控制之外的生物到达新星球。
接着就是气候的改造了,这方面我们更多的是依靠自然环境的调节,我们顶多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
零零总总,要完成这项工程,没个十几万年是不可能的,而且这还是比较快的速度,除非你找到的原本就是极完美的星球。”
台下的学生听着有些奇怪:不是削彗星、撞行星、改环境才各几百年吧?怎么会花费十几万年的时间?
蔡老师似乎看明白了大家的想法,于是她接着解释:“之所以说十几万年算快的,是因为我们没有算上寻找宜居星球的时间。
在星球附近找寻合适的彗星也是极不容易的。如果宜居星球附近根本没有彗星经过,我们同样不得不放弃这颗行星。”
说到这里,蔡琳老师播放了另一段画面,这正是之前工程队在明升星系完成的工作。
三艘巨大的飞船停靠在一颗彗星的周围,晶炮正冲着彗星不断轰炸。
但飞船的晶炮并非削弱彗星的主武器,毕竟这颗彗星太巨大了,它根本就如同一颗移动着的行星。
晶炮的作用其实就是打洞,它的目的就是在要这颗彗星之上钻出炸弹的安装点。
三条巨型光柱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连在了彗星之上,磅礴的能量汹涌而出,彗星上面雾气蒙蒙,那是被能量蒸发出的水气。
三名修者避开光柱冲着彗星飞了过去,镜头切换到了一名修者的身上。
就见他突破水雾之后,一片冰封的世界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冰柱锐利如刀锋,粗大的山体直指天上,其尖端冒着眩目的寒光。彗星星体上显得崎岖不平。
彗星迎向恒星的那一面受到了光线的直射,如同被激光轰炸,大量的冰块崩飞了起来,大部分蒸腾成了水汽,顺势飘飞到了星体后部,然后又被彗星吸收了回去。
少部分水汽则因为速度过快,飞离了彗星,向后拉出了一条长达数亿公里的尾巴,那正是彗星留在太空中的美丽彗尾。
修者的处境十分危险,不时有崩裂的冰块呼啸而过,他就如同穿行在陨石雨中一样。
冰块小如房屋,大如山脉,黑压压地从他头顶而过,哪怕看的是当年的图像,在场的学生仍然齐齐倒吸了一口冷气。
好危险啊!
这名修者的实力肯定在灵阶以上,并且应当接近灵阶顶层。就见他如一条游鱼一般,每每在最凶险的时刻化险为夷。
两座冰山呼啸而来,半空之中,它们相互挤压,于是更多的碎片迸射而出,空中的环境显得更加复杂了。
修者不晃不乱,就见他身体一扭,直接从两座冰山相接的缝隙之处钻了进去。
修者就如同钻进了活塞之中,冰山受重力吸引,相互间再次挤压了过来,那条原本有十米开外的缝隙瞬间变窄,山体如倾泻般合拢了起来。
全场学生的惊呼声中,修者出手了。
他全身光芒大作,一颗眩目的彩色光球裹在了他的身上。这颗光球拥有太阳般的温度,冰构山体一旦靠近,马上开始消融,流水如瀑布般从冰山上流淌了下去。
修者势如破竹,在两座冰山中一透而过,身后留下了一条长长的通道,他转眼间就摆脱了困境。
在下降了数十公里后,碎冰相对要少了许多,但更多的水汽升腾了起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屁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