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五帝
“然后呢?”一开始还觉得挺有意思,可听到这里,感觉有点熟悉。
“然后,就出事了呗,那货虽然被打败了,但是还是相当凶猛的,这下子,用的力气非常大,那擎天柱都被他一下撞碎了,于是天塌地陷,出了很多事情,黎民众生陷入火海,洪水瘟疫肆意横行。为了挽救这些人,五个部落首领全都跑了出来,其中一个部落里头,出来一个人头蛇身的女人,那女人飞上天去找了那个俯瞰众生的龙,然后,将它身上的火焰带了下来,随后,在他老公的帮助之下,炼制五彩石补了天缺,又杀了一只无比巨大的乌龟,用乌龟的四条腿顶替断裂崩塌的擎天柱。”
夏宇说着,耸耸肩,随后笑吟吟地问我道:“我说道这里,你应该知道我在讲什么了。”
“恩。”点点头,我说。
没错,这并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故事,小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补天的那个女人,叫女娲,她的老公,也是她的亲哥哥,也就是传说中的人皇伏羲。
这两个人,都是人头蛇身,也算得上是人类始祖了。由此推之,另外的五个部族首领也不难猜测,因为,能跟这对夫妻并列的牛逼人实在是少的可怜,再加上我对中国传统神话的了解,我觉得如果我猜的没错,这五个部落的首领,应该是传说中的五方天帝。
这五个人,随便挑出来一个都是震倒一大片的牛逼角色,那传奇经历散见于各类史书典籍之中,抛却中宫轩辕不谈,具体说来,便是如下。
第一个,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对夫妻所属的部族,这部族的首领,应该是五方天帝中的东方天帝“太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伏羲氏”。
与之对应,南方天帝我们更熟悉,就是炎帝,也就是尝百草的“神农氏”。
至于西方天帝,大家会陌生一点,这人叫“少昊”,也就是“金天氏”,至于北方天帝,那就是颛顼帝“高阳氏”,记不记得屈原那首《离骚》的第一句是什么?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里头的“帝高阳”,指的就是他,跟水神共工掐架,把共工逼的一头撞断擎天柱的也是他。
而更让人觉得有蹊跷的是,这个人,有一个小弟,他的名字,叫“玄冥”。
说玄冥是什么,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是,细心的朋友可能想起来了,我们之前遇到的那个同样被束缚在山谷之中的巨大尸骸,也就是我反复提起过的风神禺强。那个人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玄冥”,他看,是颛顼帝的属神。而且,传说中,他不是这位大爷的儿子就是这大爷的孙子,反正,这两个货是铁板上的亲戚说什么都分不开了。
那,现在,问题来了,刚才,夏宇讲的那个故事,我们都能很轻松地判断出来,没啥大不了的,不就是《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加上《女娲补天》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合在一起了么。
可是,在此之前,我仔细翻阅过有关的书籍,对这段故事的印象很深,我知道颛顼帝跟水神一族的恩怨,也知道女娲补天炼制五彩石的事情,可是,从来没有什么史书说过,女娲补天是拿什么东西炼化的五彩石,也没有人说过,颛顼帝与水神共工那一战的诸般细节。
我们只知道,女娲把天补了,颛顼帝把共工收拾了,可是,其它的事情一无所知,如果这个夏宇不是没事儿找事儿故意要耍我,那,他说的这个故事最少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女娲补天之前的那个细节,也就是,他说的那条俯瞰众生身披火焰的火龙的真实身份。
他的说法,应该是女娲从那玩意的手里借来火焰炼化的五彩石,可是,这件事为什么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呢?在说了,即便这些是真的,那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为什么会被记载在那么一个存放金棺的地方呢?
想到这里,我摇摇头十分不解,道出心中的疑问之后,那个叫夏宇的很赞赏地看了我一眼,旋即说道:“本来,这事情是跟那些族人没什么关系的,但是,你们忘了一件事,陆离你忘了,我们说的九头蛇相柳,他是什么人?他可是水神共工的左右手啊!既然这里的人尊奉相柳为祖先,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对水神共工的感情呢?如果我看到的那些壁画是当初的事情的真实反映,那我告诉你,水神共工跟北帝颛顼的战争,远没有因为天柱的崩塌而停止。壁画显示,在共工死后,以九头蛇相柳为核心,一部分人集结起来对北帝颛顼为首的氏族部落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二者之间的战斗,绵延了很多年,最后,双方的精力消耗殆尽,很多大人物都死了。风烛残年之际,九头蛇相柳体力不支,被风神禺强追杀到一座山谷之中,阴差阳错,竟然让在在一座山谷里头遇见了一条苟延残喘的巨龙!”
“龙?”一听这话,我暗自吃惊。
“没错,是一条龙,虽然我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那条龙就是天上那条,但是,看模样,看大小,还有那条龙失去火焰的样子,这条龙,都跟将火焰借给女娲的那条龙异常相似,我觉得,那,就是天上那条巨龙的真身。”
“然后呢?”听到这里,我赶紧问。
“我也说不太清楚,从那壁画上面看,那条失去火焰的巨龙好像受了很严重的伤,它趴在山谷之中一动不动,跟那个九头蛇相柳聊了很久很久,随后,两个人像是达成共识一样,将两只爪子对在了一起。再之后,巨龙死了,在九头蛇的身上却生出了一个像是火球一样的东西,他带着那个火球逃回部落,随后闭门不出,一个人将那火球扔在一个丹鼎一样的东西里头,鼓捣鼓捣之后,又在丹鼎之中检出一个圆溜溜的果子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黎照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