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电暖器后,杨曦就搬了张椅子来坐在电暖器旁。一个红漆樟木箱放在电暖器旁的条桌上面,特别显眼。这个红漆樟木箱,式样很陈旧也很简单,一个长方体,在箱盖的扣合处加了锁袢,但很结实,就象她童年的酸楚记忆从来没有从她心底抹去一样。
第4卷 第111章:下卷第七章(4)
“你他妈的,养个母鸡会下蛋,你能干什么?”从一懂事起就听到父亲经常这样骂母亲,那是在父亲喝醉酒之后。这个时候母亲会颤抖着,胆怯地将她护在身体后面,任凭父亲的辱骂,绝不还口。
再后来,她也成了父亲酒后的发泄对象:“你他妈的,你这野崽,你这杂种……”于是,后来许多小朋友都不与她来往,明里暗地里都说她是个没有父亲的野崽,说她母亲是个烂货。一直到了十三岁时父亲因酗酒过量死亡,她才脱离了受辱骂的日子。同学们也才慢慢忘记了她曾经是野崽的历史。
她曾问过母亲为什么,可母亲都是含着泪水没有向她作任何解释,一直到母亲去世,她才知道一切。
那是在读硕的时候,还有半年多就要毕业了,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通知后,她请假回到江城,陪护着母亲,直到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
清理家里的物品时意外地从红漆樟木箱里找到了一个笔记本。笔记本是用绸布包着的,放在箱子的最底层。这个樟木箱放在家里一个不显眼的角落,箱内装的是一些早已过时的衣物,已经很多年没有打开过了,上面积满了灰尘。也许母亲早已忘记了这个笔记本的存在,但却使杨曦知晓了自己身世的隐秘。
笔记本的纸质已发黄,扉页上是铅印的两行红体大字:“最高指示”“安民告示”。正是这个“安民告示”让杨曦知道了自己的生父以前是与母亲同一个知青点上的知青,红漆樟木箱是他送给母亲的,当时他是村里的一个不错的木匠。同样的红漆木箱,知青点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都是他亲手做的,但他送给母亲的这个材质是最好的,上面没有一个疙疤。后来他返城了。两年后考上了大学的他,回到村里来看她,那时知青点里只剩下了她一个知青,她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一直得不到返城的机会。而就在这次来看她时两人有了那么一次。母亲的日记上写的是一个雨天,他来了后雨就下个不停,越下越大,知青点屋檐上淌下的雨帘把屋子与外界完全隔离了,没有任何人知道那个雨天在那个屋子里发生的事情。几个月后她到城里去找到了他父母的家里,他母亲说他早已成家,而且刚生下了一个儿子,让她不要去打扰他们的生活。她默默地离去。感受到已经腆起的腹部,她不敢再在知青点上等待返城的机会,一个红漆樟木箱子将她的过去全部装载着到了江城。
她的父母也就是杨曦的外公外婆在这之前带着大儿子已调到江城工作,因为要照顾杨曦母亲的外公外婆。而这两对外公外婆看到已经肚子微腆的杨曦的母亲,气得全都生了病。杨曦的大舅赶紧将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了同厂的一个工人并结了婚。生下杨曦时因为大流血,又加上产褥感染,杨曦的母亲已经再也没有了生育能力。
日记时断时续,有时一周记上一两次,有时几个月记上一次,一直到杨曦满十三岁的那一年日记就再也没有续写下去了。从中杨曦也看到了养父除了酒后发泄一下自己的怨气外,其实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但杨曦却认为已经无法原谅儿时养父对她的伤害,她的记忆里早已经没有了父亲的概念,除了那刻骨铭心的辱骂外,再也找不到了养父的影子。
小时一直在问自己的生父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底,使她无法得以安宁,看到了母亲的日记后终于找了了答案。也知道了为了什么她是随母亲的姓。但新的烦恼又困惑着她,生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抛弃她们?于是当红岭医学院到学校去要毕业生时,她毫不犹豫地就选择并来到了这里。
为什么要把这红漆樟木箱带来呢?为什么要到红岭来呢?难道是为了探寻自己的身世寻找无情无义的生父?
不!不!不!杨曦在心里不停地否认着。虽然通过母亲的日记已经知晓了这个人的姓名,并无数次地在心里暗暗地念着这个名字,但杨曦还是在不停地否认着自己要寻找生父,她觉得,她对他有一种刻骨的恨!如果不是他的无情无义,她们母女俩会受到这么多年的羞辱吗?不过,为什么母亲在自己的日记里还流露出对他深深的眷恋呢?
面前的电暖器通红的炉管将杨曦的两条小腿烤得发烫,她稍微移动了一下位置,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儿时的光阴。那时的冷天里,每个清晨,天还没亮,养父都会悄悄起床,将她的衣服裤子先放在铁炉上烤热,再将她唤醒。养父只是在酒后才会辱骂人呀。学医后,杨曦知道了那是病理性酒精中毒,但她从没想到过养父的好处。今天到底是怎么了呢?
她的两眼,又有了些湿润。
第4卷 第112章:下卷第七章(5)
早上起床后,杨曦似乎又恢复了活力。昨晚怎么上的床,她已浑然不知。只是早上起来后发现衣裤都未脱。她暗自笑了笑,怎么昨晚会懒得连衣裤都没脱呢?一晚上的胡思乱想似乎早已被她抛在了脑后。伸个懒腰,爬起床来,对着窗外,微微一笑,再去洗漱。昨晚进食太少了,已经感觉到有些饥饿,胃脏还有点隐隐作痛,就到学校食堂去把肚子填上。之后她想到图书馆去查点资料,可走到图书馆门口时发现大门是关着的,才想到今天是星期天,就又回到寝室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言吾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