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父亲的笔记_宓婠【完结】(124)

阅读记录

  村支书默许以后,大伙说干就干,动手把棺材盖子给揭开了。

  一撬开以后,“噗”出来一股子黑气,众人只闻见一股臭味,如同咸鱼受潮以后在太阳地下暴晒的气味。这臭也不是寻常的臭法,而是带着一股浓浓的腥味。

  一开始一群人看到黑气出来都非常害怕,一个劲的往后躲,不过这股黑气散去以后,众人也没有觉得身体任何有异常的感觉,或者有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大家都没有在意。有几个愣头青胆子大不怕死,捏着鼻子把棺材的缝隙踢大了,棺材盖板立马就从棺材上翻下来。

  一个女人从棺材里腾的一下坐起来!

  当时差点没把村支书吓得尿裤子,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几个壮劳动力一路哀嚎着往家里逃跑。

  正文 第124章 乡间诡事

  不过这女尸坐起身以后,就像一只泄气的皮球马上就软了下来,倒在了棺材里,再没能兴风作浪。

  看着女尸没有了动静,原本吓跑的几个人又再灰溜溜的跑回来。

  这尸体在一开棺以后弹起来,其实不算是件很稀罕的事情。棺材盖棺以后都是密封的,尸体在里面变质腐烂就会产生新的气体,这种气体通常叫做尸气。尸体积攒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棺材内的压力和棺材外的压力就会不一样。因为棺材密封又产生大量的尸气,所以棺材内的大气压力明显大于棺材外的大气压力。一旦有人开棺,那么空气流通以后,大气压强就会改变,留存百年的尸气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喷涌而出。气压力量强大时自然可以带动尸体。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人体是自带着生物电流引起尸体起身。举个例子,如果你用手指去摩擦头皮,就会起静电。手指上的静电可以带起一小片塑料纸甚至更加大的东西。人死去以后,生物电流依然没有停止,相反的在尸体进行腐烂分解的过程中,细菌还会使生物电流加大。在环境改变以后,静电会作用在尸体上,使得尸体想要去扑活人。

  三和村的人自然是没想明白这些事情。但是看见女尸长久没有动静,他们认为大白天的太阳光照着,就算有尸变,尸体也诈不了尸。于是大家就放心的去看那女尸到底是什么样的。

  有几个大胆的互相一鼓励,捏着鼻子,凑到跟前去看那女尸。再看里面各个都下了一跳。棺中的女尸,身上的衣服和首饰保存的相当完好,都和新的一样,咋一看还以为是刚刚落葬没多久的。

  可是看那女尸的穿戴,红色的大襟衣裳,梳着挽起的发髻、穿着绣花的小鞋,绣鞋窄小鞋头尖尖,一看就知道是裹了脚的女人,绝非近代所有的打扮。这里面绝对是一具古尸。

  女尸的脸部微微有些凹陷下去,皮肤有些干涸,除此以外保存的非常完好。女尸还能看出那惨白惨白的脸色。

  村支书当下拿了主意,说这是文物,一定要上交给国家。叫村民们抬去村委会里放着。这村委会就是村支书住的地方,也是村支书的家。

  村支书的老婆看到人们抬着一个棺材往她家院子里走,自然是不乐意了。两口子差点没打起来,但是村里就这么一点地方,没地儿放啊。怎么办呢,干脆放在村里的活动室里,晚上找人看着它,防止有人对棺材里的首饰和衣裳图谋不轨。

  当天晚上,由村支书守夜,看管这个棺材。

  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张全贵就和其他村民去活动室里找村支书。只见村支书一张脸白的异常,好像因为看管棺材太辛苦所以一夜未眠,失了血色。他们就商量早日把这个棺材送到县里去。村支书居然不同意,一定要过几日再送去。

  这个张全贵看村支书脸白的不正常,就像个纸钱店里纸糊的人。而且他脸上的笑容夸张,嘴角失控的往外头裂。

  当天中午,村支书就离开了活动室,村里人问他干嘛去,他笑嘻嘻地说,找人鉴宝。

  村民们心里一合计,估计这村支书是不打算把棺材上交了,想要独吞啊。这怎么能成,就是要卖,村上的村民也应该有一份吧,他村支书全程都没有动手,就光动动嘴皮子,怎么东西就都归他了呢。

  张全贵乘着村支书不在,带着几个人摸进了村里的活动室,打算偷偷带几件出来,余下的带不了的由村支书去卖,反正自己不亏就成。

  张全贵和另外两个人,偷偷进了活动室,再次打开了棺材。这次女尸虽然没有坐起身来,但是还要不得了。女尸的皮肤比以前更加饱满,好像重新要活起来了。

  这可把张全贵他们三个人吓得不轻,正犹豫着要不要带点东西回去。村支书已经笑眯眯地站在他们身后,没有言语,却一脸的笑模样。

  张全贵三个不敢和村支书正面起冲突,所以只好无奈地走了。

  村支书仍旧一脸的欢快,笑微微地走到棺材边,坐在边上。

  张全贵心里是气的直骂娘,看村支书的样子大概是要美的发疯了。

  第二天的晚上,村支书还是留在活动室里面过夜,现在他是打定主意,不打算离开棺材半步了。张全贵找不到机会,也只能背地里骂两句。

  天亮以后,张全贵心里惦记着棺材,早早就起床下地洗漱,没成想,外头传来一声尖叫,吓得他洗脸都洗到了胸口上,

  他跑出门想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村里已经有不少人起来了,迎面就看到一个半大小子踉跄跑来,一跑边叫,发疯啦,全白啦!

52书库推荐浏览: 宓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