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谜案_向隅【完结】(15)

阅读记录

  “我明白,黎凡之死是有人趁机杀人灭口,来掩盖岸岗镇那宗文物盗窃,陶顺铠你顽固职守。”

  “别争了,我看这起案件,是由一幅画引起的,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先看看那幅画再说吧!”严遥用语言阻止住了蒋、陶俩人的争执。

  ……

  蒋科将从梁晓丽家搜查出来的《石榴亭》摆在了严遥的面前,说道:“严先生,我曾看到过两次这幅画,所以在这里给你鉴定一下,辨别画的真假。”

  “《石榴亭》只有一幅,你怎么见到过两次?”严遥有点不相信自已的眼睛问道;

  “先生,你先仔细看看,这幅画是不是东晋画家顾铠之的真迹?”

  严遥拿起放大镜,戴上老式眼镜,他从画的一端到另一端仔细在看着:“这是赝品,不是东晋画家顾铠之的真迹。”

  “严老师,莫非你见过真迹?”陶顺铠用手指着画上人物说:

  “见过,当时我就在宋墓挖掘现场,传说顾恺之这幅画是他早期作品,因为顾恺之早年迷恋一位大家闺秀,但是总不能相见,故而以石榴为信物为长期斯守的含义,作了这幅《石榴亭》。”

  “那么,在出土现场有谁见过这幅画?”蒋科问道:

  “当时……让我想想。”严遥摘下眼镜,抬头望着天花板继续说道:“对了,是市政府林书记,还有外经贸局局长江源,对这俩人我记得特别清楚。”

  “不对吧?冯局早就有了《石榴亭》,而且和咱们桌子上的画是一模一样,从装裱的程度上看,还要比现在这幅画精美。”

  “《石榴亭》只有一幅,它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严遥用手指着画说:“在东晋时,顾恺之的画已经在中国古代画坛,堪称一绝。到了唐代有些名家为了模仿古人,也画了许多赝品,小蒋,你所说的冯局家的《石榴亭》肯定是唐朝出来的赝品。”

  “您是这方面的权威,那么,从宋墓挖出来的《石榴亭》就能肯定是顾恺之的真迹呢?”蒋科从一个刑警的角度上提出疑问。

  “蒋队长,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当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得到过一幅《石榴亭》,据说那幅也是赝品,但是日本人不知是真是假。所以,这里有一个故事,该是我讲给你们听的时候了。”严遥仿佛沉浸地回忆中说道:

  “在一九四八年在河北大名,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已接近全线崩溃的边缘。日本本部驻华北司令部发出一份绝密文件,到河北大名警备司令部特高课一个名叫雄志大男的课长手里。由于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日本在中国大肆搜刮的中国文物在短时间内,无法将这批无价之宝运送回国。绝密文件的内容,后来落到国民党军统手里,但是国民党方面无法得知那批文物的隐藏地。传说《石榴亭》上有这批文物的标志,换句话说,《石榴亭》的赝品上有一批无价之宝的藏宝里。”

  “严老你是怎样知道这件事的?”蒋科越听越觉《石榴亭》像是一个传奇,难道说这系列案件不是自已想得那样简单。

  严遥笑了笑说道:“直到我寻找到真正的顾恺之的真迹,才证实了解放前的那段传闻。”

  “真迹,你见到了是吗?”陶顺铠认真对严遥说:

  “是的,岸岗镇宋代墓出去是顾恺之的真迹。”老人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顾恺之是东晋时的才子,他才华横溢曾经有多少女人以身相许,可惜他迷恋佛事,所以,在他的笔下文字如行云流水,大家请看这里。”

  严遥用手指指那枚印章说的道:“古代人的印章,相当讲究,刀锋流利而不拘一格,而此幅画上的三个字,显得有点拘谨,再往下看,那首诗水木昌荣,明月松间影,径道悠远,蝴蝶相伴眠,字迹松弛,没有大家风范,墨迹发暗,笔锋轻盈。”

  “但我从了解考古报表上,并未看到《石榴亭》这幅画的名称。”陶顺铠感到困惑地问道:

  “说起这事,我当时也觉得怪,我明明在棺木看到了那幅画,可是我回到省城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那幅画。我猜想《石榴亭》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肯定是省里专人送往博物馆。”

  “谁敢如此大胆,竟然打起国宝的主意。”蒋科问着陶顺铠说:“难道有人以假乱真,将《石榴亭》的真迹藏了起来,可惜知情的人相继被杀,或是失踪。”

  “老弟,这就叫作案中案,扑朔迷离是案的性质,可是谜案的特性奥。”

  ……

  深夜,坐在台灯下的蒋科分析案情,他在笔记本上写了许多人的名字。现在看来谁都有作案的嫌疑,谁都没有具体作案的时间。从黎凡的日记,到有人给他送《石榴亭》和美钞,接着是冯宅内的无头尸体。他确信由于省文物专案组的介入,沿江市杀戮才开始。其中的关键点是《石榴亭》,是黎凡发现某种信息,所以写了检举信给了省纪委。凶犯发现事情欲将暴露,就开始实施了杀人灭口的计划。那么在只能件背后,沿江市委是否藏着幕后策划人。可以肯定一点,冯智山没有死,只有打开那具怪尸的突破口,案子的真相就会浮出水面。蒋科决定明天将有关《石榴亭》的协查材料,传真给北京公安部,是否故宫博物院收到《石榴亭》,其二,冯智山的失踪,是本案关键性的人物,林楠书记在本案扮演着又是哪种角色。其三,通过市委,检查院拘传董绪元,因为他有杀人和作案时间。

52书库推荐浏览: 向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