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突然起火……
看到此,他们不禁全身紧张起来,目不转晴的盯着画面,这可是至关重要的历史迷点……
第一百一十四章:最终谜底9
画面上尽是一片火海,看到这里,现才他们的心揪得紧紧的,最后的一点可是关乎着历史上的一大谜团呢,他们屏神疑气的盯着画面,这次,一行行的文字消失了,画面上的人物却越清晰起来。
他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一大片火光冲天中,皇宫中到处是慌乱逃命的宫女及太监。从皇帝专用的御书房中奔出好几个神神秘秘的人,其中一个打份得很像燕王,他肩上扛着一个身穿黄色龙袍的,已不省人事的人,他的脸上盖着一层面纱,看不清他的长相。后面跟着几个将兵,及一个着奇怪道袍的人,连他的五官都长得怪异,满脸的白胡子,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在火光中闪闪发亮,他默默的跟在他们的身后。
他们在黑夜及火光的掩饰下,避开众士兵,穿梭在错综复杂的皇宫,躲开所有人的目光,进了一座大殿,悄然来到了一个装饰得很简陋但整洁的房间,里面除了一张古色古香的床,一面凌花镜之外,别无他物。
燕王在墙面上轻轻一按,那张古色古香的床自动的断开而成两半,中间露出一个很大的洞口。里面是一阶阶的石梯。燕王将着黄色龙袍的人从户上交给其中一位将兵,在他的耳边耳语几句后,递给他一颗大粒的、黑黑的籽,那位将兵接过它,脸上带着视死如归的神情,扛着黄色龙袍之人,带着那几位士兵及着道袍的人往洞口深处一步一步的往下走去。
燕王脸上露出不易察查的微笑,看着他们慢慢的消失在洞口,脸上的笑意更浓。他甩了甩衣袖,重新回到了宫中。他走后,那张古色古香的床又慢慢的合并一起,恢复了原貌。
52书库推荐浏览: 凤嫦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