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还是‘地中海与红海沿岸第一大港’呢,我的天。不过还好,比我们那的三五十人的小镇子要强不少了。”戴维斯评论道。
眼前的景象确实很是不错:由于几千年的地质变迁,现在的尼罗河三角洲的流向和原来已经大相径庭了。尼罗河在下游最末端向东转向,夹带的泥沙冲击出了一个三角区域,将过去的亚历山大港掩埋于其下,这就是现在的“亚历山大岬角”,同时也成了红海和地中海的新分界线,取代了苏伊士运河的位置。而这个岬角顶端与西奈半岛的距离只有一公里多,是我们前往目的地的理论上最近捷径,而新亚历山大港,就建在岬角的南端。虽然绝对位置不变,但是相对位置却由地中海沿岸港口变成了红海沿岸港口。
与过去那个港口区吊车林立、集装箱成堆,道路四通八达、船只几乎挤满入港航道的“亚利山大港”来说,这个“新”的简直连冒牌货都不算:整个港口城市只有呈十字形交叉的两条街道,那个十字路口当然就是“市中心”了。全城(如果这里能算得上城市的话)最高大的建筑只有三座——BUB分公司代表处、火车站大楼和市政厅大楼。而且就算这三座大楼,也只不过是三座三层楼高的水泥房子。整个城市的街道上只有大型单峰驼和大蜥蜴拉的平板车,算是交通工具,港口里更是船只寥寥,在西边残阳的照耀下显得一片惨淡。
“算了,也许是因为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商业往来吧。”我自我解嘲地说道。现在的红海,早已没有过去的繁忙了。这倒不是因为没有商业需求,实际上,来自澳洲的南方联盟的各种货物,每年总有几百万吨,目的地自然是我们伟大的理想国了。不过红海的曼德海峡早已被亚欧社会共和国死死封锁了,除了海洋生物,谁都休想通过,因此大洋洲的船只一般从好望角绕道,或是跨过太平洋直航美洲西海岸,红海里基本只剩下了捕鱼业。
在火车驶入车站后,戴维斯才放下了望远镜:“我刚才没有看到岸边的珊瑚礁,也许这也是个原因吧。现在海岸上光滑得像被刀剃过似的,不是沙漠就是秃岭,恐怕水里也没多少活物。”我点点头,原来的红海沿岸是有大片珊瑚礁的,被誉为“红海的裙边”。想来赎罪之战中,这一带海域没少挨辐射,所以生物量至今没有恢复。想到这里,我心里倒也有了些伤春悲秋的感觉,不过现在可不能想这些,因为我来这里是有正事要办的。
“指挥官,出状况了,请您来看看!”有人对我喊了一声,打破了我的思绪。我连忙从车顶下到了站台上:“什么情况?”
第六十二章 车站风波
“报告,前面车厢的地勤人员把飞机装上卡车往空军基地运时,不知怎么和一帮公司的人冲突起来了。互不相让,闹得很不好看,两边都等着你去调解呢。”说话的是一个挂着少尉军衔的技师。从他一脸郁闷的表情能够看得出,他对这种事情也是相当无奈。
很好,很好,这几天真是撞邪了,卸个飞机也能得罪人。我还没想好该说点什么,第3舰载机分队的分队长吉斯.欧曼中尉又跑了过来:“指挥官,那帮公司的混蛋说理说不过我们,就躺在飞机里赖着不动了,非要你亲自过去。”
这下不容我不管了,虽然不清楚也暂时来不及搞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绝不是什么好事。戴维斯见我跑了出去,也赶紧跟了上来。其他暂时没事干的官兵见状纷纷跟在后面,居然陆陆续续来了近百人,场景蔚为壮观。站台上几个当地人见了,无不侧目,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在抓小偷呢。
发生纠纷的地点在车站的最北边站台,也就是二号车厢的位置。一辆巨大的载重卡车正横在站台上,上面装载着我们中队的670号EL-1舰载战斗机,问题的根源出在车头部位——那里现在已经撞得变形了,正和一辆车门上涂着“BUB”字样的“卡兹”轻型拖车撞在一起,拖车后面还拉出了一条长长的车辙印,似乎在“接吻”之前曾进行过紧急制动。
两辆车呈“T”字型相撞,“卡兹”拖车的右侧车门被撞得瘪了下去,挡风玻璃也破碎得如同蜘蛛网一般。幸好载重卡车当时刚刚开动,车速不快,所以没有造出人员伤亡。虽说我开车的经验远远不如开飞机,但也能轻易地判断出,责任完全在于那辆BUB公司的拖车——这里是车站的单向出口,而那辆车却一头冲了进来,不消说,肯定是打算抄近路,结果却没有料到正有车辆从这里经过。
不过,谁对谁错可不完全是我们说了算的。至少,那个坐在飞机机翼上的家伙可不这么认为。这位仁兄身穿BUB运输公司的灰蓝色条纹制服,光头上扣着一顶难看的鸭舌帽。不过那身制服显然不怎么合他的身材——虽说这已经是最大尺码的制服,但他的体重至少也有一百五十公斤以上(也只有BUB公司的正式职工能有这种吨位),脖子就是盖住衣领的一圈圈赘肉,躯干则圆得像是个肉球,简直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自己塞进“卡兹”狭小的车厢里的,EL-1薄薄的切尖三角翼被他这么一压,顶端居然隐隐有些弯曲的样子,看得我忍俊不禁,“扑哧”笑出声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乌马罗夫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