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4节:第三章 线索(2)
罗兰把这一段抄下来,又继续往下读,可是再来就没提到兰蒙特小姐,至于艾许,他不但是相当活跃的与会客人,自己也经常邀宴作东。罗宾森赞许艾许夫人治家有方,同时也感叹她是那么一个贤妻,却一直未能有机会成为母亲。他好像没注意到,兰蒙特小姐或格洛弗小姐对艾许的诗作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见解。这番交谈,或许是“不期而遇而愉悦的”,又或是“令人惊艳的”,是在其他地方进行,又或其他场合。克雷博·罗宾森的日记在罗兰笔下,转誊成细密难辨的字迹,看起来十分古怪,因为那誊本少了几分自信,一点也不像生活中自然的某个环节。罗兰明白,若要照统计学那样精打细算,那么只要他在转誊中有一丁点的不当,这份文稿的原意就等于是叫他给误传了。穆尔特默·克拉波尔要求他底下的研究生将书里某些段落誊写出来———作品通常取自鲁道夫·亨利·艾许———然后照着自己的誊本再誊写一次,接着用打字机打出来,再以严苛如编辑的目光,一一审查,找出错误。结果自始至终,从来没出现过一份丝毫无误的文稿,克拉波尔说道。这种挫人锐气的练习他未曾稍停,即便到了今天这根本无须多费吹灰之力的复印机时代。布列克艾德倒不用如此讲究的训练方法,不过虽说如此,他也还是会去注意那些多不胜数的讹误,并且予以更正,一更正就免不了开骂,一开骂就没完没了地痛斥起今日英文教育如何地每况愈下。在他那个时代,他说,做学生的拼写底子都很强,而且诗文和《圣经》都熟记在内心深处。好个怪异的说法,“在内心深处”,他每次都这么特别强调,仿佛诗文是储藏在血液里似的。“依循内心予以感应”,华兹华斯如是说,布列克艾德如是说。然而,身在这最优秀的英文传统中,他却从来不认为自己有责任该为自己不长进的学生灌输他们所欠缺的学识。而他们就不得不在迷迷糊糊的抱怨与鄙弃中,含混地把学业敷衍过去。
为了找到布列克艾德,罗兰来到大英博物馆。他还没想好要怎么跟他说,所以就先在阅览室占定位置,消磨了些许时间。阅览室上方高大的圆形屋顶,尽管是那么高不可攀,但他觉得,毕竟还是无法为勤奋用功的读者提供充足的氧气,难怪他们一个个看起来昏昏欲睡,像是闷在韩福瑞·戴维①的钟形玻璃罩里,赖以维生的氧气烧完了,一道道焰火跟着也就闪闪灭灭地作垂死状。当下是午后时分,早上已经完全贡献给了克雷博·罗宾森,而现在这个午后让人联想到的,自然是那一张张宽敞、高大、淡蓝色的皮面书桌,这些全坐满了的桌子由中心柜台向外排开,一列列宛如大车轮里的辐辏,而目录柜就陈列在中心柜台的外围,形成一道圆形防护。他在这些辐辏之间的弧形边角,找到了个极小的三角旮旯儿,不过这已经让他十分满足。这些位于边角的书桌都是幽灵书桌,即不怎么重要的桌子,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的桌子。DDGGOO。他在门口附近找了个位子,就在目录AA(为的是艾许-Ash])这排辐辏末端的边角。有幸进入这座学术中心,他感到十分荣幸,他认为这里就像是但丁《神曲》中的天堂,所有圣人、尊者、处子皆整齐有序地围坐成一个圆圈,一朵巨大的玫瑰,还有那巨大书册中的书页,一度散落于天地之间,如今又再聚集一堂。而淡蓝色皮桌面上的镀金刻字又平添了几许中古世纪的幽情。
如果那是天堂,那么窝居在博物馆内部的艾许工厂,俨然就是地狱了。阅览室里有个铁梯,从那儿往下走就可到达。另外还有个出口,通往一扇总是锁着的大门,门后正是阴森黑暗的埃及史前坟场,四处布满了瞪着空洞目光的法老、弯腰驼背的抄写员、小型的狮身人面像、空无一物的木乃伊棺材。艾许工厂里头闷热,金属橱柜、玻璃隔间,装藏着打字机嗒嗒的声响,照明全靠幽暗不明的氖气灯管。阅读缩微胶卷的放大机在幽暗中亮着绿光。偶尔复印机出点故障,这儿就会流泄出一股硫磺的气味。这里甚至还会出现哭嚎和奇怪的尖叫,让人不胜其扰。整个大英博物馆的下层都可闻到雄猫的臭骚味。这些家伙是从铁栅栏和通风花砖那儿钻进来的,他们四处胡走,时而被驱赶,时而又有人偷偷以食物喂食。
第一部分 第15节:第三章 线索(3)
布列克艾德座位四周堆放着他编辑的资料,看似混乱,实则井然有序。毛皮镶边的索引卡片以及几乎塞爆的斑驳的档案夹,堆积成了两道陡峭的悬崖,而他就在悬崖之间的谷地中,筛拣着四处飘零的细小纸片。在他身后轻巧疾走的那位,是他的助理,黯淡无光的波拉。她用橡皮筋束起一头色泽惨淡的长发,脸上架着的两只大镜片,浑然一只飞蛾,手指尖上只见得肮脏灰暗的一层厚茧。往屋里走,就在放打字机的小房间旁,有一个由档案柜搭建而成的小洞穴,里头住着比厄特丽斯·耐斯特博士,而各式装满了爱伦·艾许的日记及书信的箱子,恰好砌出了一道分隔墙。
布列克艾德,四十五岁,他之所以会来到这里编纂艾许,全是出于一股怨气。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苏格兰的中学教师。他的祖父总在黄昏时分,偎着炉火,吟诵诗文:《玛尔米恩》①、《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②、《北欧众神之浴火重生》。他的父亲把他送进剑桥大学的唐宁学院,师从法兰克·雷蒙·利维斯③。利维斯对待布列克艾德的方式,一如他对待任何一位认真的学生:他让他见识了英国文学那无可比拟、堂皇宏伟的影响以及紧迫强健的力度;同时,也让他再也无法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对这个局面有所贡献,或是带来改变。年轻时的布列克艾德曾写诗,他自己假想了利维斯博士对这些诗文的评论后,接着就把诗文全数焚毁。他拟出一种论文风格,有斯巴达式的简洁,字句含混,让人怎么读也读不懂。他的命运决定于一次鉴定作品年代的研讨会。剑桥的研讨室里座无虚席,连空地上都站满了人,扶手椅上众人高坐。细瘦轻巧的院长,穿着敞领式衬衫,站在窗台旁边,推开了一扇窗,好让新鲜空气、剑桥里冷冷的日光进到屋里来。讲义里几篇待鉴定年代的作品,计有一首吟游诗人的抒情诗、一首英国十七世纪初期的戏剧性诗篇、几首讽刺的对句、一首对火山泥有所冥思的无韵诗,以及几首十四行情诗。布列克艾德因着祖父的调教,一眼就看出这些诗篇其实全出自鲁道夫·亨利·艾许一人之手,那是他典型的腹语式作品,是最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他这时面临两种选择:是该把自己所懂得的一切直陈出来,还是该让研讨会继续进行,任由利维斯套诱那些倒霉的大学生,让错误的判断由他们口中说出,接着他就可以大力展现自己解析文字的天才,知悉如何辨别真伪、透视维多利亚时期的话语与真实情感之间那特有的歧异?布列克艾德选择了沉默,而艾许果然在适当的时机被揪了出来,然后被挑出几处表现不足的地方。布列克艾德觉得自己根本是在背叛鲁道夫·亨利·艾许,即使照道理而言,他更应该觉得他背叛的是他自己,是他祖父,或许,也应该算上利维斯博士。他决定要弥补。他将博士论文的题目定为“有意识的论证与无意识的偏见———论鲁道夫·亨利·艾许戏剧诗里的张力源起”。在最不时兴谈艾许的年代,他成了研究艾许的专家。他经人说服,早在一九五九年就开始着手编纂《艾许诗歌戏剧全集》,尚在人间的艾许先生甚表赞同,这位年迈的卫理公会信徒,是艾许远房堂兄的后代,他继承了所有尚未卖出的手稿的所有权。在以前那种单纯的时代,他一度以为这个有限的编辑工作说不定可以发展出其他一些好处。
52书库推荐浏览: [英]拜雅特A.S.By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