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奇谭系列_绿桥乔【完结】(282)

阅读记录

  “再上前一步,我就让这三人一蛇全去见阎王。”“米小雨”大声笑道。

  翡翠一怔,退后两步。

  “我知道你身手很厉害。”“米小雨”笑容邪魅,犹如荒墓里的女鬼。

  “别伤害他们,你想怎样?”

  “我要知道你手上的秘密。”“米小雨”死死地盯着翡翠手中的小包裹,紧了紧手中的长刀。

  这一刀下去,他们三人就真的没命了。翡翠来不及思考,脱口而出:“这是顾玲珑取得的,他不在,我真的解不出。”

  “解不出,那他们三人……”她比了比手中长刀,要向崖壁捅去。

  “别,我马上解开它。”

  别无他法,翡翠放下了包袱,从里面取出了两幅画卷和三份东西。

  两幅画卷的作用就是找出三份东西,所以翡翠不管画卷,径直拆开包裹了布层和油纸的三份东西。原来是分成三份的一幅画。

  翡翠蹙眉,按着顺序,迅速地把三幅画拼起来,那是配了图画的日记。作记载的是位明初的道士。里面有长长的文字记述和四幅完整的女道士图,分别是:“上之天、着山上”的《临山求道》《巧捉花鬼》,“埋之地”的两面合二为一的图画《脱胎换骨》和《地狱众生相》,“沉之水”的《返璞归真》。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面的四幅画才是真真正正的原作,而单独成幅、分开收藏的四幅女道士图不过是卫之道士照原画临摹而得,并且刻意漏掉了本该属于“埋之地”的《地狱众生相》。

  怕“米小雨”不相信,翡翠把三幅图分别举了举,让她瞧,语速飞快地说:“卫之道士就是女道士图的原作者,他是明代有名的专门画道教题材的画家,而分开的四帧女道士图不过是他照着原画临摹的,并且为四幅画都加上了画名。”

  “我不要听废话。”“米小雨”有些急躁。

  “别急,秘密就藏在这些画中。”翡翠淡然一笑。

  果然,“米小雨”安静了许多。

  “这些画的内容与画名有些冲突,这是古画鉴赏家都公认的事实。正因画里暗藏了世人难以窥见的玄机,反而使人对它更是趋之若鹜。但古往今来,也没有人能破解玄机。”翡翠顿了顿,“所以说,画名本身就已经隐隐将答案告诉了我们。‘画名’也不过是‘化名’罢了,作者把答案‘化’在了里面。”

  “是什么?”“米小雨”微微向前倾了倾身体。

  翡翠放下举着的画,语速飞快地说:“这要从道教的一些内容说起。卫之的‘之’字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其实它是‘五斗米教’的一个隐含的教徒标志。”她用手指点了点卫之的日记,“中国人,尤其是古人,取名字是有规矩的。这一点在女道士图里已经是一个相冲,也是卫之要向世人展现的第一个隐蔽的答案。其实这个答案就隐藏在了每个人的身边,因为现代的人也还有许多人用‘之’作为名字。而‘之’没有实际意义,只不过是个语气助词,这在讲究咬文嚼字,名字要起得有含义的国人眼中,这个语气助词‘之’也就毫不起眼了。

  “而这毫不起眼的字却隐藏了一个远古秘密。其实,名字避讳的出现,经过史学家考证,是出现在东周时。如天子的名号,世人是要避讳的,不能与天子同名,而父与子、孙之间亦是如此。但到了王羲之时,却有了父子同‘之’、祖孙同‘之’、兄弟同‘之’的现象出现。就以王羲之作例,他的儿孙们大多含有‘之’字,如:他的五个儿子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子中有王桢之、王静之等。据考证,琅琊王氏至少在十代内,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不仅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王氏几代人共享‘之’字入名外,当时琅琊的颜氏、范阳的祖氏、东海的徐氏、山东的孔氏、河间的褚氏、陈留的阮氏、南阳的范氏等有名的家族都有‘之’字入名的现象出现。又是什么,使得这群人放下了传统、祖宗避讳呢?

  “就连许多古时的名人也从王羲之那儿继承了这一习惯,把不起眼的语气助词,有时也作代词、形容词来用的‘之’字用入了名字当中。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等;东晋时著名将领刘牢之,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名字中都有一个‘之’字。不讲究传统的避讳,不分长幼尊卑,其实只是为了保护一种暗记,隐藏着一个宗教大秘密的暗记。”

  翡翠的神色越来越明朗,她已经猜到这种暗记的秘密。她清清嗓子,指着日记继续说:“东晋末期曾出现过‘孙恩之乱’,后被平叛,但许多名字里含有‘之’字的人受到牵连、被杀。而五斗米教这一秘密宗教也就越加低调。正因为五斗米教的实质是农民起义团体,是反对腐朽的朝廷,发起农民起义的,所以被朝廷污蔑为吃人肉人血的邪教,称其为‘米巫’‘米贼’。

  “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其中的一个办法便是:在名字中使用‘之’字作为入教的一种暗记。但也并非信徒的名字里必须要有‘之’字,带不带‘之’字,不过是像王羲之如此风骨,不惧权贵,淡漠名利的部分人的选择。正因王羲之这样的人物,使得‘之’字成了一种潮流的风标,许多非五斗米教的名士都以‘之’为名。

52书库推荐浏览: 绿桥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