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个人选,李泰和李恪本已在李世民的考虑之内。在他看来,这两个儿子各自继承了他的部分优点,无论哪一个入主东宫,都可以算是合格的储君;至于李治,则几乎从未进入过他的候选名单——这个生性仁弱、年纪尚幼的雉奴,怎堪担当大唐储君的重任?
然而,长孙无忌提出的理由,却又让李世民无法忽视。
长孙无忌认为,未来的大唐天下需要的不是锐意开拓的雄霸之主,而是仁厚有德的守成之君。且在他看来,生性仁孝的晋王李治,恰恰就是这个“守成之君”的不二人选,所以他才会力荐李治。
这样的论调,李世民之前也听他讲过,不过当时只是随口谈论,并未放在心上,如今面临重新立储的大事,李世民就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李世民当然也觉得长孙无忌的看法不无道理,可一想到李治年纪还那么小,且性情柔弱,易受人掌控,李世民便忍不住对长孙无忌拥立李治的真实动机产生了怀疑。
“无忌,朕日前重阅《汉书》,读到汉武帝之后的西汉故事,不知为何,心中竟颇有些感慨啊!”
这一天,李世民在甘露殿的御书房单独召见了长孙无忌,一照面就抛出了这么一句,令长孙无忌一时摸不着头脑。
“敢问陛下……因何感慨?”
“纵观青史,对于霍光这个人物,历代史家褒贬不一,有人赞他功比伊尹、德配周公,也有人骂他擅权揽政、威福自专,不知你怎么看?”李世民不答反问。
霍光是西汉的著名权臣。他受汉武帝遗命,辅佐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此后平定了上官桀、燕王刘旦的叛乱,稳定了朝政;汉昭帝病逝后,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随后发现刘贺荒淫无道,又将其废黜,另立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即汉宣帝。霍光前后秉持国政近二十年,对汉朝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但也因其专权日久、擅行废立而颇受世人诟病。
“这个……”长孙无忌一边揣摩着皇帝的弦外之音,一边赶紧应付道,“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废无道之君,拥昭、宣二帝,恭谨立身,老成谋国,故臣以为,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
“哈哈!”李世民干笑了两声,“朕问的是你个人的看法,你却把班固的史论背给朕听,未免太滑头了吧?”
长孙无忌尴尬笑笑:“臣学识浅陋,对此并无过人的见解,只能因循前人之说,让陛下见笑了。”
“就算因循前人,那班固对霍光的评价也不全是好的,你却只记了这番褒奖之词,另外那一半贬抑的话,你怎么就不说呢?”
班固在《汉书》中虽然肯定了霍光辅政的功绩,却也毫不讳言他的过失:“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由于霍光多年秉政、权倾朝野,其宗族子弟也都是高官显爵、位居要津,霍氏一族的势力几乎盘踞了整个朝廷,所以汉宣帝心中极为忌惮。此外,霍光之妻为了让女儿入主后宫,命人毒死了皇后许平君,霍光知悉后又替其隐瞒,此举更是令汉宣帝深恨于心。故而霍光死后,霍氏一族惧不自安,企图发动政变,最后却被汉宣帝挫败,惨遭灭族……
想起这段令人唏嘘的历史,长孙无忌不禁有些头皮发麻,虽然还不太确定皇帝今日召见他的真正意图,但心中已生出了些许不安。
“陛下提醒得对。霍光固然有大功于汉室,但其久专大柄,不知避去,且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故身死之后,宗族即遭屠灭,委实令人唏嘘扼腕。班固斥其不学无术,昧于君臣之理,诚为确论!”
“瞧瞧,刚才还在自谦呢,说你自己学识浅陋,可这番话不是说得挺有见地的吗?”李世民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正所谓‘主少国疑’,像霍光这种辅佐幼主的大臣,其实是最不好当的,一辈子殚精竭虑不说,还要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临如履之心,稍有不慎,便会跌入身死族灭的万丈深渊!所以这几日,朕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既然你也熟读史书,深知其害,为何又一心要拥立少主,想当霍光这样的人 呢?”
长孙无忌一听,顿时大惊失色。
原来皇帝绕了一大圈,是在暗讽他包藏野心,拥立李治的目的就是想做权臣!
“陛下明鉴!”长孙无忌慌忙跪伏在地,颤声道,“臣推荐晋王,纯属公心,绝非出于私欲,更不敢有丝毫僭越之想,万望陛下明察!”
李世民淡淡一笑:“话是这么说,可你毕竟是雉奴的舅父,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一的开国元勋,又是专秉尚书、门下二省大政的首席宰相,倘若朕真的立了雉奴,将来朕有个三长两短,你不就是顾命大臣的头号人选吗?到时候朕要托孤,除了找你,还能找谁呢?万一真有那么一天,你不就是第二个霍光了吗?”
闻听此言,长孙无忌越发惊惧,额头瞬间冒出了冷汗:“禀陛下,纵使您真的立了晋王,他将来也不会是少主,因为陛下龙体康泰,定可长命百岁,晋王若要即位,那也是数十年后之事了,届时晋王已是盛年,又岂是昭、宣二帝可比?况且到那时候,臣说不定已先陛下而去,又如何当这个霍光?再者,陛下若实在不放心,今日便可罢去臣之相职,以防臣将来窃弄权柄、危害社稷!”
52书库推荐浏览: 王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