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诡计最大胆的设计就是这里。”关振铎瞄了正在思考的小明一眼,“当时石本添躲在木门半掩的厕格中,只要吴方冷静一点,他就无所遁形,但施永康的行动令吴方失去正确的判断——施永康从窗子追出去。同僚单枪匹马追捕逃犯,自己当然要全力支援,这是任何纪律部队都具备的常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反应,吴方当时脑袋中只有,支援同僚‘的想法’失去平常的观察力和注意力,石本添很容易逃过对方的法眼。”
“刚才您说石本添将钥匙丢出窗外……所以施永康是趁著这时回收钥匙?”
“对,不过这只是合理的猜想。”关振铎点点头。“虽然施永康有可能事先准备多一支钥匙,但用上同一支较简单,施永康也不用冒准备这种工夫而招来怀疑的风险。施永康只要在窗下拾回钥匙,再追一下明知追不上的车子,就彻底扮演’尽忠职守的看守员,这角色了。”
小明想起关振铎吩咐蔡督察只找吴方做长发男的肖像拼图,这刻他才明白不找施永康的原因,是不想泄漏长发男人已被警方盯上的情报。
“组长,可是这种内应不是很愚蠢吗?看守中的囚犯越柙,自己会惹祸上身吧?另外,您为什么会认为施永康是内应?假如事情一如您的说明,吴方也可能是内应啊?”
“所以说,石本添这诡计很高明,他让施永康的责任比吴方的小。就算是内应,如果会惹上大祸,施永康也不会愿意吧?两名惩教员都要因此事负责,但任何人都会觉得,失职的是吴方而不是施永康,因为让囚犯独处的人是前者,而后者一直按著规程办事,甚至‘奋不顾身’地追捕逃犯。”关振铎以嘲讽的语气说道。“至于我为什么会认为施永康是内鬼,只要从他跟吴方的作供影片就可以看出来了。”
“他们的证供没有什么破绽啊?”
“没有,但在态度上有明显的差异。”
“是指施永康很胆怯地追问自己会不会被追究?”
“不,是在对石本添的称谓上。吴方一直用‘囚犯’来称呼石本添,但施永康却用上名字。对吴方来说,石本添只是一个每天工作上都遇上的寻常囚犯,但施永康却视之为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这种态度上的差别,加上所有环境证据,令我确信施永康是内鬼。”
小明回忆起两段影片,发觉关振铎所言非虚。
“那么,石本添是在吴方从楼梯追出去后才逃走?”小明问。
“与其说是逃走,不如说是轻松地离开吧。”关振铎苦笑道。“他先将用来解释他如何开锁的发夹丢到地上,再跟来接应的人离开。”
“来接应的人?是长发男?”
“是长发男,阿武和周祥光。”
小明狐疑地盯着关振铎,等待他的说明。
“当我从吴方的作供影片中知道手铐掉在窗边,我就发觉之前的猜想全错了。”关振铎说。
“我之前猜石本添采用声东击西的手法,让同党作利诱,自己往南区逃走,但窗边的手铐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他当时没有跳窗,因为他真的从视窗逃跑,就不用解开两边手铐。这儿出现很离奇的矛盾——石本添为什么不从视窗逃跑?如果他想利用同党误导追捕者,他可以简单地越窗而逃,再在中途换车往南走,然而他却大费周章地用上替身制造骚动,这种舍易取难的行径显出内里大有文章。就像小明你一个钟头前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他们不大干一场?不直接硬抢把石本添救出去?细心一想,他要人家误以为他离开了,就是说他其实仍在医院,为什么一个逃犯不抓住时机远走高飞,反而要留在逃走地点?”
“为了……伪装成周祥光?”小明从结果推回原因,虽然他仍无法了解来龙去脉。
“正是。”关振铎点点头。“不过看完影片后我并未想到这一步,直到知道O记找到第二稀接应车在巴丙顿道,才带出一些新想法。”
“那辆车有什么可疑之处?”
“o记是在第一辆贼车上找到一张便利店收据,从而缩小范围,结果在西半山区的巴丙顿道找到第二辆车吧。”
“嗯。”
“当时你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关振铎以赞赏的目光瞧着小明道:“你说接应车停在半山区是舍易取难,如果停在西营盘对逃走更有利。”
“啊,对。不过当时不是有答案了吗?因为令早八点多九点的上班繁忙时间德辅道中发生车祸,中区交通混乱,如果目的地是柴湾,经半山区的路反而较快捷……”
“O记找到的便利店收据,时间是早上六点—当时中区未发生车祸。”
“咦……?”小明察觉到问题所在。
“这很奇怪吧,细威一伙人就像预知中区塞车,特意将更换逃跑的车停在半山区。或者这只是出于偶然,但石本添是个精于计算的犯罪者,他宁愿选择路狭易被围攻的逃跑路线,便代表这隐藏着某种意义。当时我便想,中区的车祸会不会是石本添策画,是整个行动的部署之一?”
“但在德辅道中制造车祸有什么用途?为了让员警来不及对细威他们一伙进行围捕吗?”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