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心谨慎地接待那个人,把他领到比较隐秘的二楼展览厅。不出伊舍伍德所料,雷德克里夫先生仅在此稍作停留。他皱着眉头瞟了一幅卢伊尼[1]—眼,嘴里啧啧地看了一幅波登[2],最后似乎对克劳德[3]笔下的明亮景色有些疑惑不解。“我喜欢这幅画,”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信封递给伊舍伍德。“我再和你联系。”然后他压低嗓音,低声补充道,“一定要一五一十地遵照上面的指示。”
伊舍伍德把年轻人送到门边,然后躲到卫生间,拆开信封。里面有一张小纸条。伊舍伍德拿起纸条读了一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读了第二遍。一阵解脱之感突然袭来,他倚在洗手池边站稳脚跟。加百列虽然没有找到画,但他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伊舍伍德之前查找那幅画的来源时,没有查到它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盗的情况。也就是说,那幅画的合法主人并不是大卫·卡文迪什那位不知名的神秘客户,而是阿姆斯特丹的一位老妇人。对于朱利安·伊舍伍德而言,这一发现意味着他头上的破产乌云已经散了。一般情况下,与战争期间被劫掠的艺术品有关的官司能打上好几年。但是伊舍伍德的经验告诉他,世界上没有哪个神圣的法院会要求他向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油画的人支付赔偿款。那幅伦勃朗还没有找到,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了。但不管怎样,伊舍伍德已经脱身了。
然而,伴随着解脱感而来的是一阵深深的愧疚感。他为赫茨菲尔德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感到遗憾。他对于这种遭遇深有感触。他为克里斯托弗·利德尔的命运感到愧疚。利德尔为了保护伦勃朗牺牲了自己。同样,他也为加百列·艾隆目前的处境感到内疚。加百列为了找回油画,似乎结下了一个有权有势的敌人。他似乎再一次落入了阿里·沙姆龙的魔咒。又或许,伊舍伍德想,是相反的情况。
伊舍伍德再次看了一遍纸条,然后按照指示,点燃火柴把它烧着。不一会儿,纸条便在一团爆破的火焰中消失殆尽。伊舍伍德两手颤抖着回到办公室,心情愉悦地坐在办公桌前。你应该提前跟我说一下闪光纸的事,兄弟。他想,差点把我吓死了。
* * *
[1]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1480?-1532),意大利画家。
[2]波登(Paris Bordone,1500-1571),意大利画家。
[3]即克劳德·莫奈。
第三部 鉴定
42
以色列,特拉维夫,扫罗王大道
加百列和基娅拉抵达456C办公室时,行动已经大张旗鼓地开始了。位于扫罗王大道地下三层的这间屋子以前只不过是一个堆放废弃电脑和废旧办公家具的地方,值夜班的人经常在这里幽会。而现在,扫罗王大道上上下下都知道,这里变成了加百列的“巢穴”。
泛绿的荧光灯光从紧闭的门缝里透出来,房间里面传来兴奋的低语声。加百列朝基娅拉笑了笑,然后在密码盘上输入密码,领她进屋。一开始,零零散散地围坐在破旧的工作台四周的九个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突然,一个人转过头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巨大的欢呼声。等到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渐渐平息下去,加百列和基娅拉开始绕着桌子,与这支传奇队伍的每一位成员打招呼。
第一位是约西·加维什,家境殷实,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侦查科的一名分析师。脸上有痘痕的雅克布·罗思曼曾任职于辛贝特阿拉伯事务部门,目前负责往叙利亚输送特工。狄娜·萨里德,历史科的一名恐怖主义专家,似乎随时随地都背负着工作的压力。雷莫娜·斯特恩,曾任职于军事情报部门,碰巧是沙姆龙妻子的侄女,目前是组织伊朗特别行动队队员。接下来是末底改和奥德,两名全能外勤助手和电脑专家,来自能够攻克世上任何一个数据库和服务器的技术科。最后一个是伊莱·拉冯,昨天晚上把监视莉娜·赫茨菲尔德的任务移交给当地的安保队伍之后,刚从阿姆斯特丹飞回来。
在扫罗王大道内部,这一帮人有一个代号,叫“巴拉克”——在希伯来语里的意思是“闪电”——因为他们集合与袭击的速度快如闪电。他们同进同出,在从莫斯科到加勒比海的一个个秘密战场开展行动,通常都顶着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但这次,有一个人没有现身。加百列看着约西,问:“米哈伊尔到哪里去了?”
“他之前请假了。”
“那他现在在哪里?”
“就在你身后。”加百列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加百列转过身去。一个身材修长、两眼似寒冰、五官端正、面无血色的人从门边探出身来。米哈伊尔·阿布拉莫夫生于莫斯科,父母是一对已过世的科学家。苏联解体后几个星期,十多岁的米哈伊尔来到以色列。沙姆龙曾说,米哈伊尔是“冷血版的加百列”。他加入组织之前在野小子特种部队服役。服役期间,他刺杀了好几名哈马斯[1]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的恐怖分子头目。自从上一次在莫斯科郊外的桦树林里与加百列和基娅拉一同在伊凡·哈尔科夫手下度过了惊恐的几个小时后,他们结成了莫逆之交。
“我还以为你在康沃尔。”米哈伊尔说。
“封闭太久了,有点想发疯。”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丹尼尔·席尔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