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建议很好,但我回去写的时候,一不小心又信马由缰了,光顾着自己写得过瘾,把设置主线剧情的事儿完全抛到了脑后,直到写到最后两篇时才恍然记起,于是赶紧及时补救。所幸,我觉得处理得还算可以吧。
好了,华斯比给我的建议我说完了,现在要说的就是我的创作感想了。华斯比一再叮嘱我,这篇后记不要像第一本书的后记那样,写得那么简单,他希望我能深谈,所以我专门挑了深夜十一点这个时间来谈谈我的创作感想,妄图借此达到深谈的效果。
“季警官系列”的第二本书由六个故事组成,分别是:《凶手还没出手又死了》《离职前请勿杀人》《摆摊请交保护费》《我的手机去哪儿了》《交易请小心假币》,以及《今天不宜发传单》。
既然要深谈,我就从第一个故事开始一个一个谈我的创作感想,而且是理性地、客观地站在悬疑推理小说创作的角度去谈。
谈到《凶手还没出手又死了》这篇小说,就不得不提另外一本书。2013年年底,我从当当网上买回来一本推理小说,书名叫《侦探一上来就死了》,作者是日本推理作家苍井上鹰。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才下的单,书虽然没看下去,但是书名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命题,即:凶手设计了非常“完美”的杀人计划,可惜的是他还没等到自己出手就死于“意外”。“凶手”虽然死了,但他设计的杀人计划却阴差阳错地照常进行。
基于这个命题,我先写了《凶手还没出手就死了》(收录于《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然后又写了它的续篇《凶手还没出手又死了》。在写第二篇的时候,我努力在开头把凶手的死设计成“意外”,然后因为警方不知道凶手的杀人计划,所以在警方眼中,“凶手”会被误当成被害者,而在杀人计划中原本将要被杀死的“被害者”反倒具备了杀人的嫌疑。这种“杀人者”和“被害者”相互颠倒的情节,是支撑整篇小说故事推进的动力。而在小说最后,我把“意外”还原成“谋杀”,让一切看似意外的事情都还原为一个布局严密的谋杀计划。换句话说,整个案子其实是内外相套的双重谋杀,即在“凶手”原本计划杀害别人的同时,他自己亦是别人要谋害的对象。这可以算是这篇小说结尾逆转的小亮点吧!
关于《离职前请勿杀人》这篇小说,我创作的意图是想写由一个案件延伸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推理思想,而这两种思想,推理到最后所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庭径。即:一个是基于表面现象所展开的推理,另一个则是由在表面现象所掩盖下的一个小小的细节所衍生出来的另外一种推理。
除此之外,牵扯到案件之中的所有相关人员,为洗清自己身上的嫌疑所做的各种行动,也渐渐让整个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于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表面的东西反倒成了假象,而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细节却成了揭开真相的钥匙。
而我所说的细节,就是两个字:指纹!
该有指纹的地方为什么没有指纹?是因为被擦掉了!
那擦掉指纹的人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当然是隐藏自己凶手的身份。
那么凶手是在何时擦掉指纹的呢?
终于,何时擦掉指纹,成了两种推理走向不同结果的分岔点。因为这个小小的分岔点,可以一下子推翻表面上所有的如山“铁证”。
这种通过以小见大来揭露真相,展现两种推理思想的交锋,是我创作《离职前请勿杀人》的初衷。
在谈《摆摊请交保护费》这篇小说之前,请允许我先把时间退到2012年,那一年我写了一篇名为《绑架》的小说(也就是《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的第四话《再也不勒索了》),用的是双线叙述模式,即绑匪视角和警察视角交替出现。
再将时间拨到2013年,那年年底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小说《意外》(刊于《超好看》2014年6月刊),用的是三线叙述模式,三条主线,三个主角。和《绑架》不同的是,三条主线有各自的故事,互不相关,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三者才联系到了一起,最后殊途同归。
之后,我一直想写一个视角传递模式的单篇小说。所谓视角传递,就是每一章换一个视角,通过不停地转换视角来推进一个故事的发展。
这么做唯一的弊端就是,你写过的视角不能回过头再写第二遍。这在叙述技巧上,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
于是,我用7个人的视角写了这篇《摆摊请交保护费》,这7个视角分别是:社会小哥、职业杀手、警方线人、夜市摊主、江湖老大、季警官以及会计学员,这可以说是我写悬疑推理小说至今涉及到的职业最多的一篇了。
虽然,华斯比对这篇小说很不满意,觉得故事情节单薄,在叙述技巧上很有炫技的嫌疑,但我本人还是非常喜欢这篇故事的。毕竟对我个人来说,在叙述技巧上,它算一次突破吧。
而《我的手机去哪儿了》这篇小说,是顺着《摆摊请交保护费》往下写的,算是它的后续故事。在这篇小说里,我依旧沿用了上一篇小说的叙事方法,即传递视角,通过不断地转化主角来完成一个故事的叙述。其实写这篇小说,主要是为了延伸主线剧情,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整本书中所有的单篇渐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主线故事。
52书库推荐浏览: 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