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为你沉沦》这本书中从原先的苦女寻亲记,变成了刺激紧张的心理悬疑故事,到了最后更是不带痕迹地转化为精湛且极具独创性的谋杀与欺骗故事。作者毫不吝啬地在一本小说中有这么多的转折,让读者的情绪随着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直到故事终结为止!
就是这样,你怎么能不爱丹尼斯.勒翰和他的新书《为你沉沦》?
序章 《楼梯》之后
人生第三十五个年头,五月的某个星期二,瑞秋开枪打死了丈夫。他踉跄后退,脸上有种证实了什么的怪异表情,仿佛某部分的他,始终知道她会动手。
他还有种意外的表情。她想自己的反应也是一样吧。
她母亲应该不会意外。
她那终生未婚的妈,写了本很有名的书,讲如何维系婚姻。书中各章章名,也正是作者伊莉莎白.柴尔兹博士对“始于互相吸引的关系”定义的几个阶段。这本书名为《楼梯》,推出后一炮而红,母亲因此被说动(对外则自称“被迫”)写了两本续集,《再爬一次楼梯》和《一步一步爬楼梯:实战手册》,只是这两本书的销量一本不如一本。
台面下,母亲觉得这三本书都是“情绪不成熟的废话文”,却对《楼梯》特别有种不舍的偏爱,因为她动笔时浑然不觉自己所知无几。瑞秋十岁那年,她坦白跟瑞秋说了这心情。也就是那个夏天,她在午后鸡尾酒快喝完的当儿,对瑞秋说:“男人是怎样的人,就看他怎么形容自己,而且男人讲的大多都是谎话,别去深究。万一你拆穿他,两个人都没面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学着接受那堆鬼话。”
说完,她亲了下瑞秋的头,拍拍她脸颊,说,她好好的,不会有事。
《楼梯》问世那年瑞秋七岁。她记得家里电话响个没完,新书活动不断,母亲重拾烟瘾,浑身散发渴望掌声而精心妆扮的丰采。她也记得某种难以形容的感觉——不曾真正快乐过的母亲,出了名,却变得更厌世。几年后回想起来,她觉得或许是因为有了名利,母亲更没借口不开心了。她妈分析起别人的问题头头是道,却完全不知怎么诊断自己。也因此,母亲这一辈子都在寻找解方,好对付在自己身上萌芽、坐大、存活、死去的种种问题。七岁的瑞秋当然不懂这些,到了十七岁仍不明白。她只知道母亲是不快乐的女人,自己是不快乐的小孩。
瑞秋朝丈夫开枪的那刻,人在波士顿港的一艘船上。她的丈夫只有那么一瞬间是站着的——七秒钟?十秒钟?随即翻过船尾,堕入海中。
但在那最后几秒间,他的眼中闪过千百种情绪。
有惊愕,有自怜,有恐惧。彻底的自弃,害他骤然间少了三十岁,在她眼前变成一个十岁的孩子。
当然,有怒火,有愤慨。
有突如其来的坚毅决心,即使血从心口不断涌出,用手去接也挡不住,他仿佛依然深信,没事的,没关系,他撑得过去。他体格这么壮,再说,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切,全是凭坚强的意志努力挣来的,这个难关,他也一定能靠意志力撑过去。
然后是顿悟:不行,他撑不过去。
他凝望着她,最费解的一种情绪浮现,吞没了所有感受。
爱。
这不可能。
然而……
千真万确。奔放热切,无法遏抑,如此纯粹。与他衬衫上的血,一同绽放喷洒。
他开口,就像过去他常在满屋人潮的另一端,对她用嘴形一字字说:我。爱。你。
他随即从船上跌落,消失于黑水之下。
两天前,倘若有人问她爱不爱丈夫,她会说“爱”。
其实,倘若有人在她扣下扳机之际,问她同样的问题,她还是会说“爱”。
她母亲的书中,有一章讲的就是这个——第十三章:“失和”。
还是说,下一章的章名——“童话结局之死”,比较贴切?
瑞秋也说不准。这两者她自己有时也会搞混。
第一部镜中的瑞秋1979-2010第一章 七十三个詹姆斯瑞秋的出生地是麻州西部的先锋谷,所谓的“五大学院区”——安默斯特学院、罕布夏学院、和丽山学院、史密斯学院、麻州州立大学安默斯特分校。这一区共有两万五千名学生及两千名教员。瑞秋成长的环境,处处是咖啡馆、民宿、宽阔的公园绿地,和四面有门廊、阁楼有霉味的雨淋板屋。秋来时,倾盆落叶盖满了街,漫上人行道,堵住篱笆的缝隙。到了冬季,有时大雪静静落下,把整座山谷裹得密密实实,会发出一种独特的声音。七、八月间,邮差骑着手把装了铃铛的脚踏车来来去去;观光客到这里看夏日剧场、淘骨董。
她爸名叫詹姆斯,除此之外,她对他一无所知,只记得他如浪的黑发,突如其来、带着迟疑的笑。他至少带她去过两次游戏场,那儿有深绿色的溜滑梯,柏克夏郡上空的云层压得好低好低,他得把秋千上凝结的水珠都擦干净,才抱她坐上去。有一次在游戏场,他还逗得她哈哈大笑,只是她想不起经过了。
詹姆斯在大学教过一阵子书,可是瑞秋完全不知他教哪所学校,是兼任?助理教授?还是准备拿终身职的副教授?搞不好他教的就是那五大学院的其中一间?也有可能是柏克夏社区学院、春田技术社区学院、青田社区学院、西田州立大学之类,这一区有十几间大专院校,哪一间都有可能。
52书库推荐浏览: 丹尼斯·勒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