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的封印_裴魁山【完结】(186)

阅读记录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它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据考古勘察,整个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七十八个故宫!它的规模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媲美!

  让人惊讶的是,秦始皇陵虽已建成两千余年,可它从未被大规模开发和盗掘过,即便后世的一些王朝曾试图挖掘,也从未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虽对秦始皇陵的地表和部分陪葬坑进行了有规模的发掘,但对于最为核心的、保存着秦始皇棺椁的地宫却从未发掘,这便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在近几十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除了发现了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还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六百余处,仅这些陪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就多达十万余件,这无法不让人们对地宫中更为丰富的宝藏浮想联翩。

  既然从未有人发掘过地宫,因此关于地宫的结构和埋藏,千百年来人们做出了无数的猜想,而目前为止最早,也是最可信的记载源自《史记》。《史记》中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简单来说,地宫位于“三泉”之下,用铜做成棺椁,地宫中有无数的奇珍异宝,还有大量用水银布置而成的江河湖海,还用鲸鱼膏制成长明灯,可经久不息。

  通过近几年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家用遥感探测和物探勘察等方式对地宫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证实地宫距离地表约三十五米,正好穿透了当地的三层地下水,因此也印证了《史记》中关于“穿三泉”的说法。同时,考古学家还发现,在地宫上方的封土堆中存在严重的汞异常,也就是说,地宫中的确存在大量的水银!

  既然目前的科技手段已经能证实《史记》中关于地宫的部分描述,那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或者等待地宫完全打开的那一天,《史记》中所记载的其他描述也许能一一得到证实。

  对于这些在民间和业界流传许久的说法,我从未有过什么兴趣,因为我相信在地宫真正打开之前,任何猜测都无法给出最终定论。至于地宫何时才能打开,对我一介草民而言丝毫没有操心的必要。不过,当我和汤宇星将关于仪器最终下落的矛头锁定这里时,这座神秘而伟大的地宫对于此时的我来说,就不再是无足轻重的了。

  “周皓,你有没有想过,秦始皇陵中为什么会有大量水银?”长久的惊讶之后,汤宇星站在冷风中看着我,问得我一时语塞。

  “嗯……水银具有隔热和防腐的作用,地宫中的水银可能是为了保证秦始皇的尸体不腐坏吧……”我调出了自己关于水银功用的所有知识。

  “没错。可是水银的这些功能是近百年来才发现的,两千年前的秦始皇怎么会知道?”汤宇星的脸上又出现了他惯常的表情。

  “防盗!”李少威插嘴进来,“我看过很多小说,里面讲到,正是因为地宫中有大量有毒的水银,所以盗墓者从来无法成功。”

  李少威说完之后扬扬得意地看着我,又看看汤宇星。

  “哈哈,这种说法简直荒谬!”汤宇星丝毫没有给李少威留任何情面,“按照这个说法,既然地宫中充满了有毒气体,那当年是怎么把这些水银运进去的?那个年代又没有防毒面具,要是毒气这样厉害,那修建地宫的人不就是进去一个死一个吗?地宫还怎么修?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地宫修好之后才运的这些水银,那还封什么门啊,这些运水银的人进去后不就死光了吗?再说了,他们哪还有工夫将水银布置成江河湖海的形状呢?”

  一记漂亮的重拳。李少威哑口无言了。

  “汤教授,那您给分析分析。”我苦笑着看了一眼李少威。

  “还记得咱们昨天聊过的事吗?”汤宇星轻轻地拍了一下李少威,化解了他的尴尬。

  “昨天?什么事?”我愣了一下。

  “昨天咱们聊到了启动仪器所需要的能量!”汤宇星终于在聊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拿出了一根烟。

  “您的意思是,这些水银就是启动仪器所需要的能量?”

  汤宇星点了点头。

  我恍然大悟。在一切现代化的仪器中,水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任何精密的仪器离开了它就是一堆废铁。

  “在相信灵魂不灭的古代,秦始皇如果拥有这个仪器,他便相信,即便自己肉身已死,通过这个仪器也能让自己的灵魂继续存活,并继续掌管天下,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在地宫四周修建无数泥质大臣和军队的原因。因为他相信,通过这个仪器,他可以赋予这些泥人泥马灵魂,进而继续自己的皇帝美梦。”

  汤宇星边说边从背包中拿出了自己的另一部手机,装进了电池。然后将我的手机电池还给了我。

  “按照您在罗布泊告诉我的那些事,虽然秦始皇肯定不明白平行时空,但其实他是想利用这个仪器任意穿梭平行时空进而达到灵魂不灭或者……灵魂再生?”我一边给自己的手机装电池,一边抬头看着汤宇星。

52书库推荐浏览: 裴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