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士笔记_潘海根.【完结】(47)

阅读记录

  而就在这时,刚刚还是微风拂面的天气,现在突然变得狂风大作,一阵阵冷风从山谷那边狂吹过来,枯枝烂叶,带着丝丝黑雾飞沙走石,俨然就像是要下暴风雨似的场景。

  不过暴风雨来临前会有电闪雷鸣,而眼前却只有黑雾,只有阵阵阴风,刮得我们心里直打颤。

  说实话,我也害怕的紧,因为我也是第一回遇到这种事。我以前听人说过阴兵过境这种事,而且版本很多,各不相同,有的说阴兵过境就是指一群阴兵(人数不等)去押解一些冤魂,相传,看到的人都是因为阳气极弱或时运极差的人,凡是撞见阴兵过路的人没几天就会死。而之所以会出现阴兵过境,多是因为要发生大灾难或战争,阴间拘魂的鬼差不够人手,便会派出这阴间的阴兵阴将。

  第三十一章 阴兵过境

  关于这个版本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在唐山大地震第一批参加救灾的部队。他们接到上级的命令前往救灾,就在他们离唐山灾区还有1个小时路程的时候,他们全团的汽车全部抛锚在路边。当时所有的人都很着急,因为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找不到车到底出了什么毛病。大约在晚上八点的时候,汽车的大灯又忽然全都熄灭了,那时队伍忽然接到上面的命令要把汽车退到路的右边,大约在8点15的时候上面又命令让全体人员上车,无论看到什么都不许说话和乱动,这样他们就在车上一直坐着,一直到深夜。在大家半睡半醒的时候被一阵隆隆的马蹄声惊醒了,当时大家就坐在驾驶室里,看见从他们的车旁略过一辆又一辆的马车,这些马车是从唐山灾区的方向过来的。要知道军人都是20岁左右,身体很好,视力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只能看到一辆辆的马车,但是就是看不到赶车的人,只是看见每辆车上的一盏清灯(发着淡绿的颜色),而马车上装着的东西却是人的头,每辆车上都堆满了人头。那些马车大约一共过了15分钟大约100辆。当所有的马车过去后他们再次发动车子,一点即着,他们在又上路了以后有人估计大约有20多万人在地震中死了,后来经验证的确是20多万人。这事后来被传开了,有懂行的人便说这种事情叫阴兵过境。

  也有民间版本传说,说“阴兵过境”就是阎王在阳间巡逻,所以引一队阴兵开道。据说生人遇到此事,最好伏在地上,切不可抬头或者回头看,不然会被阴兵吹熄了肩头上的阳火,日后必会大病一场,甚至有被阴兵带走的传言。

  当然,还有许多不同的民间版本,在此就不多说了。但不管是哪种关于阴兵过境版本,都无不说明着它的恐怖与可怕。

  见到黑雾不断地往我们这边涌过来,胖子害怕的紧,嘴里不断的念叨着:“这下完了,等会儿阴兵来了,咱们通通得完蛋,阎王老爷是不会让见到他们的生人活着的。”

  老胡咽了一下口水,转头问我:“半仙,这事你看该咋办才好啊。我做盗墓这行也有好些年头了,稀奇古怪的灵异之事也遇到过不少,阴兵过境这种事虽然头次遇到,但以前也听老辈人讲过,如果咱们总躲在这儿不赶紧逃的话,还真的难逃一死。”

  听老胡这话,很显然他们都不赞同这样干躲。我叹了口气,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只不过如果我们逃的话将死得更快,因为这些阴兵都有斥候。如果万一被他们的斥候发现了的话,到时候谁也别他妈想活着下山。”

  听我这么一说,老胡跟胖子也明白了我这是为他们好,于是不敢再做声了,死死的趴在了地上,心里只能求神明保佑阴兵能不发现自己。

  就在这会儿,黑雾已经蔓延到了我们所在的山顶,而山谷那边也开始传来了马匹嘶叫的声音,听上去直让人打寒颤……

  我们都知道那些阴兵就要过来了,所以都老老实实的趴在石头后面,一动不敢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大约几分钟之后,胖子突然指着山下压低声音叫道:“操,看,那是啥?”

  我和老胡急忙趴在石头上观察起山下,只见有数道黑影正往我们山下窜来。这些黑影就如同猴子一样攀爬着岩石,或是在道路两旁的树上蹦蹦跳跳地窜来窜去,看得我们直打颤。

  “我想,那也许就是阴兵的开路斥候吧?”我不敢肯定的说道。

  “操,没想到世上还真有阴兵过路这一说。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他娘的都变成鬼了还保持着这种作战的风格,难道他们还怕遇到其它阴兵队伍?”老胡诈呼着,满脸的震惊。

  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也是第一回遇到这种事,之所以之前知道阴兵会有开路斥候,那也只是听爷爷谈起过,但之前也只停留在半信半疑的地步。

  黑压压的黑雾离我们也越来越近,我们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山谷中传来的行军锣鼓声,还有那嘈杂的马蹄声和铠甲碰撞声,我们知道,阴兵真的来了……

  我们三人此时不知道是吓得,还是因为太过震惊,总之三人都没人再说话了,两只眼珠子就这样死死地盯着山谷下面。

  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实在太过耸人听闻了,就好像回到了古代的战场中一般。见到的全是黑压压穿着黑色铁甲的队伍,透过战鼓声听到的则是整齐划一的踏步声和雷鸣般的马蹄声。试问,这种场面在当今这个社会哪个人见闻过呀?就算是拍电影,那也一定想必没有这个气势吧?

52书库推荐浏览: 潘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