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论语_冶文彪【完结】(75)

阅读记录

  他忙回到正屋,这时天色已暗,驩儿躲在门后,从门缝里向外张望。

  硃安世也过去窥探,只见外面火光闪耀,士卒们手执着火把兵刃,排成一排,在院中守卫,那个校尉立在庭中,正在听一个士卒回报:“这宅子后面是一条青石路,路边是条溪沟,本就有两人守住后门,现在又已增派了四人过去……”

  硃安世听了,转身到柜中找到火石袋,拿了盏油灯,悄悄牵着驩儿走进寝室。他先把驩儿抱进衣箱,让他抓住绳梯慢慢下去,而后自己也爬了下去,伸手托住青砖板慢慢合拢,这才点亮油灯,照见洞口边垂下的一根细绳,便拽住用力向下拉。

  这根细绳是从衣箱脚底引下来的。造衣箱时,底边框木中央钻一个小洞,穿一根细绳,一头拴住衣箱底板,另一头在砖缝间钻个小孔,引到洞下。合起青砖后,扯动这根细绳,便可以将衣箱底板重新拉回合拢。硃安世确信绳子拉死、箱底合拢后,便用刀齐根割断那根拉绳,以防上面有人发觉线索。

  他手执油灯,猫着腰,驩儿跟在后面,两人沿着地道向前走,地道并不是直的,而是向左斜弯。走了一阵子,便到了底,尽头是一扇小木门。硃安世知道这木门其实是一个木盒,外面填着泥,种着蔓草,以作掩饰。

  后门有士卒把守,硃安世不知道洞口开在哪里,但想郦袖一定想得周全,便不太担心,伸手拔起门栓,刚要推开门,心里忽然一沉:这暗门从里面栓着,郦袖母子没有从这里逃走!

  一阵慌乱忧急,他忙定定神,郦袖母子就算被捕,只要还没捉到自己,官府断不会处死他们。只要人还活着,总有法子救出来。眼下一定逃出去,留住这条命,好救他们母子。

  他忙收住心,轻轻推开木门,一阵凉风吹来,外面一片漆黑,只听见水声淙淙。

  他悄悄伸出头,四周探看:洞口开在一道陡壁上,离溪水一尺多高,头顶斜斜一块石板,从岸边搭到溪水中一块石坪上,看来是为方便取水洗涤而搭。

  硃安世侧耳静听,顶上寂静无声,地道是斜挖的,应该离后门有一段距离,于是他小心钻出洞口,踩着溪水,扒着岸壁,向左边偷望,两三丈外的岸上,果然有几个士卒手执火把,在一扇院门外把守,那扇门应该正是郦袖宅院的后门。

  硃安世回身,把驩儿小心抱了出来,翻放到背上,探着水,一步步慢慢向对岸渡去,尽量不发出水声。幸而溪水不深,最深处也只没腰。

  他边走边不时回头望,那几个士卒一直面朝小院后门,执械戒备,始终没有扭头。

  不一时,到了对岸,岸上是一片林子。

  硃安世放下驩儿,牵着他蹑足上岸,快步前行,钻进林子。

  才走了几步,树丛里忽然冒出一个人影!

  靳产离了张掖,动身又赶往朔方[朔方:西汉北地边郡,元朔二年(前127),卫青率军击逐匈奴,大胜,筑朔方城,置朔方郡,辖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他在张掖盘问了那个匈奴百骑长,得知两年前,匈奴侵犯朔方,汉军戍卒抵挡不住,弃城奔逃,当地百姓也各自躲命。匈奴杀入城中,除了老弱病残,城里不见其他人影,只有牢狱内尚有几十个囚犯,匈奴便掳走这些囚犯,姜老儿和那孩童当时正在那狱中,被一起押往漠北,随军作苦役。

  靳产原本要奏请张掖郡守,发驿报给朔方,追查此事,但转念一想,自己只是边地一个小小督邮,平生难得遇到这样一桩大差事,万万不可错过。于是,他决意亲自去朔方追查。

  自张掖至朔方,两千多里路,沿途尽是荒野大漠,又都地处边塞,行一整日都见不到人影。好在汉军攻破大宛之后,匈奴震慑,又加之老单于才死、新单于初立,向汉庭求和,遣使献礼,这一年边地还算安宁。

  靳产独自一人跋涉荒漠,寂寞劳累,但只要一想到仕途晋身之望,再累也不觉得苦了。而且他因身怀执金吾密令,沿途投宿戍亭时,各处官吏无不尽心款待,单这一点,便足以慰劳旅途艰辛。

  近三个月,靳产才终于到了朔方城。

  进了城,靳产径直前往郡守府,郡守听了通报,立即命长史带靳产去查阅当年狱中簿录。

  朔方虽然屡遭匈奴侵犯,但所幸刑狱簿册不曾毁掉。长史找出两年前的簿册,全都抱出来,让靳产查看。

  靳产埋头一卷卷细细看完,却没找见姜老儿被捕记录。他心中愕然,又仔细翻看了几遍,的确没有,难道是那匈奴百骑长记错了?姜老儿不是在朔方捉到的?

  他大失所望,却只能苦笑着摇摇头,勉强道过谢,黯然告辞,心里一片死灰。

  司马迁前往天禄阁查寻档案。

  他找到河间献王刘德的案卷,抽出来,展开细读。

  读到最后,却不见刘德最后一次与天子问策对答的内文。而且,纪录中有些文句似乎不通,反复读了几遍,又发现有一些段落缺失,所缺者为刘德与儒生论学语录、几次向宫中所献书目。

  更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缺失之处,上下文笔迹与全文笔迹略有不同。

  这档案是司马谈当年亲手记录,父亲的笔迹司马迁自然无比亲熟,而那另一种笔迹乍看十分相似,仔细辨别,便能看出是在模仿司马谈笔迹。

52书库推荐浏览: 冶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