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途_陈家浩浩【完结】(92)

阅读记录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我正在琢磨着,就听见钟山龙突然问我。

  我被问住了,心里一愣,不知该如何回答。在墨西哥的这几年里,我混迹于市井之间,与考古便是隔绝了,职业的洞察力也渐渐被消磨,再次拿起这曾经在容易不过的东西却已麻木。

  但我还是看出了问题所在,于是试着说:“滇国灭亡在东汉元初二年,而藏传佛教却是在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入藏后才传入藏地,而真正形成起码也要再过几十年。怎么可能出现在当时的吐蕃王墓中?”

  “呵呵,不错,分析得很好。这才是关键。”钟山龙笑着说。“滇国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归降,然而滇王却继续统治他的臣民,直到东汉郡县制推广,汉族迁入,滇国才渐渐走向灭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怎么能说归降就归降?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原因?”我不解,这有什么原因,除了无法抵御朝廷入侵而归降,有哪个统治者原失掉自己的最高权力?

  “嗯,归降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但滇王受到中原的威胁,为了自己的种族和臣民,所以他和汉武帝谈了一个条件。”中山龙道。

  “条件?难道就是……”我似乎有了点眉目。

  “就是玉台,或者说,不止玉台。”

  这话我就不懂了。

  “滇国苗族人有一种巨大的祭祀活动来延续种族繁衍,所以为了保持种族兴盛,他们将四个祭祀神器放到全国各地,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玉台便是其中一个,而其中另一个你可能就比较熟悉了,就是青铜祭台。”他说。

  我身子立刻就是一颤,“青铜祭台?!可是……”我一时不知该怎么说。

  “怎么?”钟山龙也是一愣,我才发现,原来他也不是特别了解这些事。

  我想想还是说了吧。“青铜祭台消失了,我最后见到的那个,是假的。”

  令我倍感意外的是,钟山龙并不同我想象的那样会暴跳如雷,反而非常平静的说:“你会明白的,那不是真假的问题。”我还未来得及再问,钟山龙就继续说了下去:“我继续跟你说西藏的事。”

  我只得点点头。

  “唐中宗景龙四年春,又逢金城公主进藏,一天深夜,一个随行的苗人秘密会见当时的赞普尺带珠丹,让他允许苗人进去祭祀,否则玉台将发生巨大变化,带来不详的灾难。尺带珠丹也早有耳闻,非常责怪那时的吐蕃王要在冰山之内容下这个祸根,但礼教束缚,也不敢轻举妄为,于是只得帮助他们祭祀,而且为了压制同样不满的藏民,他便借威严最高的活佛之嘴,巧妙地掩盖了这一切,并且还将喇嘛尸体至于墓室内,表示对玉台的敬重。”

  钟山龙喝了口茶,继续说道:“1970年,上级秘密寻找散布在全国的四个祭器,首先让我带着一支队伍再次去了西藏,用了各种方法将玉台带了回来,却不知放在了哪里。这些照片就是当时照的。”

  他说了这么多,我就什么都明白了,但我唯一不懂的是,“巨大变化”、“不详的灾难”到底是指什么?是否真的会发生?

  我把疑问说给了钟山龙。

  钟山龙想了想,几次欲言又止,似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灾难倒不见得有,那个苗人这么说目的可能仅仅是吓唬尺带珠丹。而且,他们的把戏很高明,他们送给吐蕃的那个玉台,里面被放进了一具尸体,而且玉的材质和密度都很特别,不但很重,而且用光一照整个玉台都会发亮,就像一盏灯,光在里面传播得很慢,所以消失得很慢,尸体的影子就会显现出来。被藏人一看就像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他们可以堂而皇之祭祀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钟山龙一口气说了下来。

  我惊异于如此巧妙的分析,但依旧对其他的事心存疑惑。

  “那后来呢?其他三个祭台呢?”我继续追问。

  “后来又出土了两个,或者说一个,因为那一个是乌木的,早就腐朽了,倒是里面的尸体和另一个墨石材质的祭器被同样隐藏了起来,在这之后,国内局势起起伏伏,十年文革鸡犬不宁,就搁置了……”

  “您说,三年前开掘洛阳青铜祭台会不会是70年那次活动了延续?!”我无法抑制的打断了钟山龙的话。

  “我也想过,但是,这不可能。”

  “为什么?”

  “因为……这要从开掘的目的说起。其实,祭器这种东西考古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当年发掘只是因为有人听说可以得到宝藏,后来又说是从中得到延续种族的方法,但最后大家才知道,传说中的苗人用祭祀延续种族的方法竟然是把过去的人抓到现在。”

  “什么?!把过去的人抓到现在?!”我不敢确定我听到了什么!

  “对,没错,就是这样,起初谁也不信,说实话,即使他们有点根据,我照样不信。”钟山龙一副坚决的样子。

  “这个还会有根据?”

  “那几年在圈子里闹得沸沸扬扬,因为他们的确把人‘抓’过来了。”他又说道。“这些祭台里放置的,都是当时苗族古宗教里面修行极高的长老,据说都成了神,可以穿梭于天地、游刃于时间,而在四个祭台中,最著名的就输在天山下挖掘出的石质祭台中的长老尸体,而他逝世后苗教失去支柱,于是在几年后,一个年轻人接待了他的位置,而这个人,就是从过去来的他。”钟山龙说的很带劲。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家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