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墓志之梁皇谜陵_金陵小爷【完结】(49)

阅读记录

  没一会他从那营帐退出,如法炮制又把其他的几个营帐打探了一下,向我们挥了挥手示意安全,让我们赶快过去。

  我们飞快的跑了过去,当来到了跟前才发现,这片营地驻扎一片建筑遗迹旁。那是一片隐没在杂草和树木间的残垣断壁,只有一些墙基和青砖铺设的道路在草丛中依稀可辨。

  谁也没想到在这荒山之上竟然还有一处无人知晓的古迹,这让我们感觉的一丝惊喜,但是随之我感到一丝不妙。

  “难道他们是为了这个来的?”说着,我拿出了老方丈给我的信纸,对着透过树冠照射下的光线看着。信纸的水印中,清晰的画着山上的寺庙上升起一缕飞龙一样的青烟。

  看到这个,他们瞬间似乎明白了一切。这个片废墟相比就是画上的那座寺院,而这座寺院和梁武帝的塔陵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到这脑中闪过一道白光,突然好想想通了一些事情。

  “我们脚下的才是真正的皇业寺。”我看着地上的若隐若现的青砖说道。

  “快来!这边!”老高挥了挥手向我们喊道。过去一看,他身边草地里的青石地砖已经被人扒开了一个一人宽的洞,强烈的冷风从黑漆漆的洞里刮来。

  ☆、第二十九章 地下塔陵

  在他们搭建的营地边竟然是一座隐蔽在树林间的古代遗迹,依稀可以变的墙垣根基和错综复杂的青砖小径已经掩埋在青苔和绿草见。从地底伸出的植物们向上肆意生长着,极力的想够着树冠上的阳光和空气。挣扎着努力的翻开了地上的砖块,彼此间相互交织相互超越。有些年岁比较大的树木已经横卧在地上,变成了遗迹的一部分。

  放眼看望去,四周的地上都零星的散落着各种建筑的构建,在千年的风雨中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建筑的规模之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对照了信纸中的水印,我们唯一敢肯定的是这里就是图上所描绘的寺院。根据眼前的碎片,一座雄伟的寺院仿佛呈现在眼前。山下的那座皇业寺和这里比起来,只能算是一座小庙而已。忽然一个想法在我脑中升腾,或许经过千年的变迁,人们把两座寺院弄混了,这里才是真正的皇业寺。

  如果这里是真正的皇业寺,那在山下那座皇业寺的大雄宝殿之下自然找不到任何东西。反之……

  想到这里心中兴奋不已,江教授知道了我意思,开始四处寻找起大雄宝殿的遗址。正在这时,不远处的老高向我们挥了挥手,“赶快!过来!”

  来看老高又有了新的发现,我们赶忙跑了过去。只见他脚边的青砖已经被人扒开,一个幽暗地洞暴露在空气之中。大量的冷风从里刮出,吹的我汗毛直竖。一个木梯伸入洞中,洞口附近有大量的人为活动的迹象,而且全是新造成的痕迹。看来那群人的目的地就是在这个下面,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塔陵。

  张老和江教授抬头看向我,我点了点头,一招手让其他几人全都靠拢过来,指了指地上的盗洞。

  “还是我先下去。”老高说罢,顺着梯子爬了下去。

  待老高确认没有问题后,我们也都跟着钻了下去。

  下到洞底,都打开了随身带着的手电。这才发现四周的都是粗糙的岩壁,好像是在岩石中强行打开的通道。我抬头看了看,头上的洞口大概有物流高,难怪光线变得如此之弱。

  我们排着队顺着狭窄的通道向前摸索,我们都跟随着老高走走停停。为了节约资源,江教授让我们每隔两人打开一只手电。还好这条通道并不是很长,只是这条通道越走越窄,到出口时我们只能侧着身子才够出去。亏好这几天的活动量比较大,肚子小了不少,刚好够我出去的。不然估计要后面的人用力踹我一脚才能从这细缝中钻出来。

  走出细缝,不规则的岩石墙壁已经不见,映入我们眼中的而是先前我们在墓道里看到的青砖墙壁。

  “我个去!我们又回到了墓道里?”阿惨从石头缝中探出脑袋道。

  我看了看石头缝和墓道形成了一个丁字型通道,缝隙刚好和一幅砖印画里的岩石重叠。如果是从墓道里过来,不是很注意的话,很难发现这条缝隙。墓道的一头是看似没有尽头的黑暗,而另一头在老高他们手电的照射下,呈现出了一个巨大建筑物。

  虽然手电的灯光有限,但是大致的形制还是可以辨认,一看就知道是一座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汉代跟随佛教传到了中国。于此之前,中国并没有任何“塔”,也没有“塔”这个字,直到隋唐时期,翻译家才创造出来。刚进入中国时,根据梵文和巴利文的读音,翻译为“闼婆”、“佛图”、“浮屠”等,也被称为“方坟”、“圆塚”。所以之前我们的看到石碑上所谓的塔字“都是以“闼”字替代。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的建造也开始了。当时结合了中原的楼阁形式,建造了早起的楼阁式佛塔。这些佛塔在中国历史中历史悠久,形体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早起阁楼式塔为木质结构,因此都毁于火灾,所以没有一座保存下来。现在只能在南北朝的云冈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一睹芳容。隋唐以后,才改用砖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阁楼式塔。

52书库推荐浏览: 金陵小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