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硬木就是上好的木材,而紫檀又是硬木中质地最为细密的一种,其密度甚高。因此不太遇到虫蛀的情况,也不易腐坏变烂。这些木制结构如此坚固主要也是因为如此,而且古人为了保护木材,还会用桐油浸泡木材,让桐油充分的吃进木材,这样一来即便是木材外部受损也不会让木材受潮腐坏。成品后再刷上几遍漆后还要上成清漆,这样一来经过重重保护木材完全和空气隔离开来,大大延长了木材的使用时间。
然而即便是这样,想要保存上千年还远远不够。因为紫檀对湿度有很大反应,湿度太低会收缩,湿度大了有会膨胀。所以一定要在湿度相对很定的状态下才可以保证紫檀不频繁收缩,这样就可以长久保存。
但是在这个地下,古人是怎么知道湿度的变化的?抑或他们知道如何调节湿度?我边想边走到窗边,我用手电照了照窗外,看到的是伸手可及的岩石墙壁,看来这个塔还真的是倒立在整个岩石中。真的很无法理解古人是怎么去想的,即便是要在地下盖一座宝塔,但是为什么要倒着盖?这样还不如直接做个地宫来得方便。我打着手电,又绕了一圈,确认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后,我跟随着老高又开始向下行走。
下到第三层,四周放置了木制的香案,中央供奉着一尊弥勒菩萨的铜像。这弥勒菩萨和我们的平时在寺庙里间的到大肚憨笑的胖和尚形象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我信奉佛法看着他的造型根本就不知道是弥勒菩萨。
这尊弥勒相貌如同释迦穆尼佛,相貌庄严,成盘腿禅定样。身披红色金边法衣,上身裸露。这是典型弥勒下生的造像,此形象从北魏开始流传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渐渐被现在的弥勒佛相貌代替。
“这是释迦穆尼佛?”张老扶着眼镜仔细的看了看铜像。
“不是!这是弥勒佛!”听我这么一说,其他几个人聚过来看这铜像。
“弥勒佛不是大胖子吗?”阿惨不解的问道。
“谁告诉你弥勒佛非要是大胖子啊?”我笑了笑,江教授和张老都盯着我看,我看它们饶有兴趣便继续道。“弥勒佛准确的说应该叫弥勒菩萨。因为他是未来佛,现在还没有成佛。现在的他正在兜率内院与众菩萨罗汉说法,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后降生人间,得道成佛。”
他们各个听的都津津有味,我讲的也更带劲了。“弥勒菩萨的造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在十六国时期,采用的弥勒上升经中的交脚弥勒的菩萨形象;第二阶段形成于北魏时期,就是我们面见的这尊弥勒菩萨像,有时也会塑造成依坐的形式,这是采用弥勒下生经的记载,最富盛名的当属四川的乐山大佛;第三阶段形成于五代,逐渐变成了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啧啧~这些都是学问啊!”张老抬头看了看我笑道,“回去干脆我把你掉到佛教史那边去吧!”
“算了吧!”我知道张老是开玩笑的也就随意的回道。“我可不想把信仰和工作混为一谈。”
我有看了看,香案上摆放的香,都已经化为了一摊散泥。我用手捏起了一些,放在鼻边闻了闻,依然传来阵阵的檀香。窗外依旧是不规则的石壁,上面有着明显用器具开凿出来的痕迹。
老高皱着眉不住的向我挥手,示意让我快点下去。
第四层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这是我最敬重的大菩萨。他曾经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誓愿之宏大十方诸佛大菩萨都赞叹不以,因此他自得菩萨果位以来就一直在地狱救度罪苦众生。
拜过了地藏菩萨之后,我又在四层大致绕了一圈。这里靠墙摆放了很多柜子,柜子是双开门的,都没有上锁。拉开柜子,里面是一格格的经书,书名在隔板的头上都有标识。经书看上去没有被人翻动过的迹象,看来下班人对这些经书没有半分兴趣,殊不知里面可能夹杂着已经失传的古本,那就是佛学及考古界无价之宝。
虽然这些书没有受潮霉变,但是经历了千年的岁月,纸张已经变得很脆,所以我也没有敢贸然拿起一本来翻看,于是原封不动的把柜门关上。向下层走去,临下去以前,我又看了看窗外仍旧是那熟悉岩壁,但与此同时却听见了空气流动的声响。
越接近塔顶我们的动作变得越发谨慎,下面随时会出现一伙穷凶极恶的盗墓贼。
我和老高小心翼翼的走下第五层,仍旧没有看见那伙人的踪影。这层明显比第一层小了不少,看来这宝塔形制和地面上是一样,每一层的面积都在逐渐递减。这里供奉着的是观世音菩萨圣像,这是一尊带有浓郁藏传佛教风格的千手观音像。四十二只臂膀犹如孔雀开屏般在身后展开,每只手上各自持有一种法器。
四周依旧是装有佛经的木柜紧靠墙边,窗外依旧还是岩石只是空气的流动声越发响亮,而且隐约有阵阵凉风从窗外吹入。我怕老高等的太急,匆匆拜过观音后又继续向下走去。
☆、第三十一章 一路向下
任凭想象力再丰富,再也想不到有人会在这山体深处还修了这么一座倒置的宝塔。往常到寺院里参观宝塔,都喜欢爬到顶层蹬高望远。这一次到好,是下去顶层,一进塔内就一个劲的往下跑,这种体验还正是从未有过,心里终觉得乖乖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金陵小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