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业在得知我要去“千秋岭村”后,坚决要跟我一起去,在多次劝说无果后,我只好答应了张建业的请求。
“千秋岭村”又称“鬼村”,原本村中有两百多户人家,但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村民都选择了搬出世代生活的大山,移居到了县城中居住。
只有二十多户人家,不肯搬出世代居住的山村,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老人家。
据说“千秋岭村”每到夜晚就会传出一阵阵凄厉的惨叫,配合着村中破败不堪的民房,显得格外吓人。
吃过午饭后,我和张建业准备好了寿衣,跟随“千秋岭村”的村民,朝着大山深处进发了。
我们这里世代流传着一句民谣,“若进千秋岭,需过阎王道。”
民谣中的阎王道,是一条经过雨水冲刷而成的山路,说是山路倒不如说是岩壁!
我们三人一直走了三个小时,这才走进了大山,而阎王道就在我们眼前不远处的山脚下。
为了应付阎王道,我特意换上了轻便的布鞋,我们在光秃秃的石头上走了一会,便来到了山脚下。
只见山脚下有一块石碑,上面用满语书写着三个大字“阎王道”,在满文的旁边,有三个汉字“如登天”。
传说“千秋岭村”是清兵入关时,正红旗的一支军队在太行山上驻守。
后军队与附近的村民联姻,这才形成了现在的“千秋岭村”。
“千秋岭村”的村民叫做奚博,据他说他原姓“钮咕噜”清王朝灭亡之后,他的祖先逃难到了“千秋岭村”。
因为“八旗子弟”靠“铁杆庄稼”过火,大多对农活一窍不通,无奈之下奚博的祖先,入赘到了当地一户姓奚的人家,而他们的子孙则改为奚姓。
我们在山脚下喝了一些水后,准备攀登阎王道。
阎王道是山涧冲刷形成的石缝,但由于早些年军阀混战,右边的石壁被大炮炸塌了。
所以阎王道一面是陡峭的石壁,一面是幽深的悬崖,因为在攀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坠落山崖,所以当地人给这条上下山的必经之路起了一个极为形象的名字“阎王道”,用来比喻它的危险性。
从山脚向上看去,阎王道近乎是一个垂直的石壁,但上面有些人为开采的石洞,用来攀登。
如果单单这样阎王道或许称不上险峻,但在阎王道的中央部分,有两块巨大的凹凸岩石。
两块岩石中间的缝隙,仅有10厘米,攀登的人需要斜侧身体才能穿过巨石的缝隙,稍有不慎就会卡在缝隙中,上下两难如果没人营救,唯一的下场就是活活饿死,等到身体枯萎尸骨摔在地上,粉身碎骨!
这两块巨石被村民戏称为“囚龙道”意思是就是天上的神龙经过这里,也要被石缝困住,这个必须多少有些夸大,但“囚龙道”的确万分凶险。
奚博率先登上了“阎王道”,我紧紧地跟在后面,最初的石壁向上攀爬并不困难,只是有些吃力。
越向上攀爬石壁越是陡峭,我抬头看了看上方的峭壁,我心中非常纳闷,为什么“千秋岭村”的村民,不重新修建一条下山的道路呢?
就在我思考着这个问题是,脚下一滑,差一点就掉了下去,见状我急忙收起了杂乱的思绪,小心翼翼的朝着上方爬去。
果然在攀爬到半山腰处,两块巨大的岩石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奚博低头看了看我和张建业,随即双手插进了巨石中的石洞里。
随后他身体慢慢的想上提起,侧身进入了石缝中,我刚刚想继续向上攀爬。
突然我发现山道的两旁,分布着一些四方形的石洞,石洞中竟然摆放着白森森的尸骨。
我想这些尸骨大概是被卡在“囚龙道”中,活活饿死的村民吧,不知他们死后多久,被人发现,如果将尸骨随手扔到山下,是对死者的不敬,如果将尸骨带回“千秋岭村”独自一人也是生死未知,更别说带上一具尸骨了。
村民大概发现尸骨后,顺手在一旁的石壁中开挖了一些石洞,用来存放尸骨。
“别发呆,小心点。”
这时我下方的张建业,对着我嘱咐了一声。
听到张建业的话,我急忙朝着上方爬去,当我来到“囚龙道”下方时,奚博早已坐在了巨石上面。
“脚下踩住石洞,用力扒住上面的石洞。”
我仔细打量了一会,就在我毫无头绪是,上方传来了奚博的喊声。
我按照奚博的方法,死死地扒住了“囚龙道”上的石洞。
随后双手一用力,做了一个引体向上,这次进入了囚龙道中。
“侧身过去,要不然会被卡住的。”
我的耳畔再次传来了,奚博的喊声。
“好。”
听到奚博的话,我应了一声,我双脚小心翼翼的踩在石壁上的石洞中。
随即准备转身,囚龙道的开端正好能够容纳一人活动,越往上缝隙越窄,整体呈现出了一个L形。
这时我不自觉地低头看了一下山下,等我看到山下那渺小的石碑后,我的头嗡的一声,我的手一松差点掉下去。
我以前从未爬过山,更不知道自己有恐高症,我深吸了一口气,随即侧身朝着上方爬了过去。
52书库推荐浏览: 烛影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