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悬疑经典小说_多人【完结】(550)

阅读记录

  “我们无法从电话号码查电话的拥有者。”

  查号台小姐以职业性的口气回答。

  “是法律或者什么不允许吗?”

  “电信局没有以号码排列的电话簿,所以无从查起。”

  “假如,我是说假如,与犯罪有关的事,想请你们查一查,也不行吗?”

  “如果警方有特别的要求,电信局会想办法。”

  “什么办法?”

  “这个恕难奉告。”

  说完话,对方又补充一句:

  “好了吗?如果不是要查号码,我要切断了。”

  104既然行不通,我便想到通知警察。但是这很麻烦。

  警察一定会问我的姓名、身份之类的,还会问为什么打电话到陌生人处,我知道的电话号码中没有一个与刚才拨的类似,因此也无法辩称是打错电话了。

  弄得不好,以后我别想再玩电话游戏了。

  那么,不告诉警察姓名、身份如何呢?不过,据说警察有侦测仪器,可以查出打电话者的号码,而且也会把我的声音完全录下来。

  我不愿为别人冒这个险,于是决定忘掉算了,跟着,就钻进冷冰冰的被窝。

  可我连一点儿睡意都没有,也不知在床上翻来覆去多久,天色已渐白。第一班电车驶过附近的街道,震动传到了枕头。

  我必须起床的时间快到了。

  二

  人们为了求生而来到大都市。但是依我看,他们是为了求死而来。

  黎尔克在他的《马尔德的手记》里,一开头就这么写着。

  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事实上,东京对我而言,只是个幻灭与荒废的都市。我讨厌东京,之所以没离开,是因为找不到其他生活的场所罢了。

  但若要回家乡去过那种完全没有私生活的日子,还不如自杀算了。

  我讨厌东京,更不喜欢家乡。我的家乡是个临海的偏僻渔村。除了性交之外,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的父母,也没什么生活能力,却生了一大堆孩子。

  他们不懂什么叫节育,跟猫狗一样拼命地生。所幸粮食丰富,孩子们才没被饿死。在我们那儿,只要出海岸随便找个网,或者在回来的渔船四周捞几下,总可以抓到些卖不了几个钱的小鱼。

  我的身体被海边的咸湿味与烂鱼的臭味所渗透。我仿佛是吃着屈辱长大的。

  盼望着、盼望着,好不容易挨到中学毕业,我迫不及待地离开家乡,目的地只有一个——东京。我一直憧憬着东京,在漫长而暗淡的童年,东京是我唯一的希望。

  东京在我的心目中是个五彩缤纷、充满梦幻的都市,那儿提供给年轻人数不尽的成功机会以及华丽的生活。

  可是不久我便晓得,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

  东京的美,只不过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底下的部分则是聚集各种丑恶之杂烩。

  土包子的我,来到东京后,才深深地体会到,原来人愈多的地方,生存竞争愈激烈。

  然而,在恶战苦斗中,我还是留下来了。东京虽冷酷,但换个角度看,却也非常自由,不会被旁人过度地关心。

  别人生也好,死也罢,都与自己无关。对自己的生活权利与利益不发生影响的人都可视同“路旁的石头”。

  这对从小生长在偏僻渔村的女性来说,不啻是种解放。那儿的村民最大的乐趣便是挖掘、谈论别人的隐私,再怎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都有兴趣插一手。

  最近报载有人死了十几天,而其邻居却一直没发觉。专家学者们便纷纷发言,认为这是现代都市的社会问题。但我却不认为这有何不好。

  想死的人尽管去死,不必惊扰四周。这总比在死之前,连平常不相往来的远亲,为了分点遗产,也千里迢迢地拥到枕头边好多了。

  一想到这点,我就兴不起回故乡的念头。我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在荒野般冷漠的都市,忍受强烈的孤独;一个是回到完全没有私生活的故乡。

  我选择了前者。自从搬到这栋公寓后,已经几年了,而我还没跟邻人谈过话,好像同楼层还住着一位年轻人,有时在楼梯口碰上,仅仅是点点头,并向我露出让人捉摸不透的笑。到现在我也不清楚这栋建筑物里到底住些什么人。

  不管谁住在隔壁,不管同样一栋建筑物中住哪些人,彼此都互不相关。就好比坐车时,邻座的乘客与你无关一样,你们不过是偶尔坐在一起罢了。

  可是,人与人之间完全互不关心,是多么寂寞呀!我因厌腻乡下过分关心他人的风土人情,而逃到都市,却发觉这里已经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白天在公司做的是不需思考判断的工作,晚上回到公寓则面对封闭的生活。

  有一千万以上的人挤在这个都市,却没有任何人来访,也没有来信,没有电话来。

  碰到假日时,外头虽有热闹气氛,我却一个人关在房里,寂寞得快要发狂。

  为了不使自己发狂,我买了一样玩具。那就是电话。

  三

  到了公司后,整天恍恍惚惚的,无法定下心来工作。昨晚那个女人的声音一直在耳旁缭绕。

  她的确说了“救命!我要被杀了”这句话,而我置若罔闻。如果那女人真的被杀……我感觉我似乎有一半责任。

52书库推荐浏览: 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