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昕爬了下去,火焰时不时蹿上来,近在咫尺,他爬进了洞口,在下面接着传下去的二丸,一行人依次进入了这个通道。
厉果摸着光滑的石壁前行,红光将这条通道照得通透。
往前走,石壁上刻着横竖不一的线条。越往里走,越是能看出年代的久远。每隔一段还会出现阿拉伯数字,从12到1,然后是四位数的数字。
这不是数字!厉果恍然大悟,而是年代。有人用这种原始的方式记录着年代。
他想起了神户丸。
没错,他有了一个站得住脚的推测:神户丸上有幸存者,他们发现了这个地下王宫!
是日本人。
再往前走,石壁上的数字越来越小。
1960
1950
1947
1946
1945
不——
数字还在缩小着。
1944
1943
1942
一直到了1938。
厉果的猜测错了,神户丸下沉于1945年。不是神户丸上的日本士兵,而起码在1938年,就有人已经进入过这个地下王国了!
第十二章 民国考古事件
〔木乃伊被装上了一枚黑色水晶制成的心脏起搏器。〕
1938年,胡一夫带着他的三个学生,坐上了从重庆顺流而下的长江轮。已是六月,初夏从这个素有火炉之称的城市蔓延开来。傍晚,虽说江风习习,将一日曝晒后的炎热冲淡了不少,可局势依旧燎人,战事逼近,加之远方火红的晚霞,胡一夫的心情依然轻松不起来。
他们要去九江。
一周前,一封加急电报送至他所在的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鄱阳湖水域发生了百年难遇的旱灾,水位下降,都昌县的老爷庙地域有很多河床显露出来,当地的渔民随手可以捡到一些形状怪异的石器,如刀似斧。有一位隐居当地的学士,因为颇有些考古知识,意识到这可不是一般的石头——有可能因为干旱,而使得一处未被发现的史前文明展露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日本人的枪炮隆隆,九江沦陷只是时间问题,如何赶在日军占领前对此地完成考察,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胡一夫恨不得能够插上一对翅膀,立即飞到那个地方。
胡一夫五十多岁,作为晚清的第一批留洋学生,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主攻考古专业,对华夏史前史及传说颇有造诣。除了对这处新出土的各类石器感兴趣,更重要的是紧随电报发来的一张相片。
相片上是一块半月形的石板,上面刻画了几个难以理解的字符,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这也许又是一段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但胡一夫却能够窥破其中的奥妙。
这也是他在情况尚未完全明朗,仍执意亲自要去九江的原因。
胡一夫不敢大意,他知道如果一切都是真的,那么意义就绝不仅仅限于它的考古价值了。
“先生,该吃晚饭了!”身后响起了女孩的声音,胡一夫回头一看,正是他的弟子尹琳。
“如果不起雾的话,明天一早我们就能到目的地了。”胡一夫依旧眉头紧锁,现在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
“先生,您这一天都没吃过什么东西,再重要的事,也需要体力不是?更何况,您不吃饭,这船未必就能跑得更快。”
胡一夫笑笑。他中年丧妇,膝下无子,于是把尹琳当做自己的女儿。这个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女学生,既有向学的创新精神,亦兼有传统美德,把胡一夫当长辈一样崇敬和照顾,深得胡一夫喜爱。
随尹琳进了船舱,他的另外两名学生黎航与邹叶平已坐在餐桌前。晚饭并不丰盛,辣椒鸭肠、红烧茄子,一碟咸菜,边上的碗里堆着几个馒头。
“先生,您说我们这次会有收获吗?”黎航问。尹琳、黎航和邹叶平都是胡一夫的得意门生,三人却性格迥异:黎航细腻,遇事喜欢多思考少说话,基础知识扎实,然而说到灵性,却略逊邹叶平一筹。
“收获想必是有的,无非是大是小的问题!”还没等胡一夫开口,邹叶平插嘴道。
仿佛是在弥补黎航的不足,眼前的这个邹叶平却是聪敏有加,经常突发奇想且敢作敢当的性子,但过于浮躁。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其实两人都不适合,不过若合二为一,互补长短,却是做这门学问的奇才,既能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假设,又能心思缜密地论证,而他们两人之间的纽带,便是尹琳。
这三人已跟随胡一夫三年多了,其中的微妙关系,胡一夫自是一清二楚,他也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或明或暗,黎航与邹叶平都想在尹琳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不知不觉中,很多学术上的难题就在这样的竞争里,得到解决。
看来爱情有时候也能成为动力,在枯燥乏味的学海中,启航指明。
要在平时,胡一夫很愿意在这样的辩论中做引导,然而这次却有些例外,他没有接茬:“吃完饭,早点歇着吧,明天一早就要早起,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尹琳看出了老师的心思:“吃吧,大伙儿都累了,明天到了现场,还有的我们忙哩!”
黎航与邹叶平不说话了,低头吃起饭来。
落日在船的前方缓缓下沉,像是快要燃尽的蜡烛,一点点暗淡下来。既然先生没有说,三人自然知道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巴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