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咒迷城_弄堂有风【完结】(185)

阅读记录

  我曾问过半仙,此行目的地“第十峰”,到底会是在一个位置,山海关一直到京津一带的城墙,几乎都是建在山上,那个“第十峰”,是第十座山峰呐?还是第十座“烽火台”?

  “我想,应该是山峰,那个山峰的‘峰’和烽火台的‘烽’,不一样,是两个字!”阮途插言说道。

  “呵呵呵,这你就不知道了。古人经常用通假字,比如取东西的‘取’,有可能就是娶媳妇的‘娶’的意思。这种小事往往就坑了不少人。从字眼上理解,偏差太大了。”我笑着对阮途说道。

  半仙却意味深长地说道,“这个‘第十峰’,即不会是第十座山峰,也不会是第十座烽火台。一定是在一个正常思路意料不到的地方。”

  “那会是哪里?”我和阮途异口同声地问道。

  “这个……从藏宝上看,应该是在箭楼和靖边楼的右侧。至于具体位置嘛,这古人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测量边距,这藏宝上的尺寸根本没法去估算。我们只能从山海关右侧的箭楼和靖边楼找起。”半仙也颇为无奈地说道。

  “我们总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去拆城墙吧?!”我满腹郁闷地说。

  “好在这个季节游客少,我们可以慢慢的去查。”阮途说道。

  路上,接到南岳搬山徐硕发来的消息,已经安全抵达秦皇岛,并已经与省城赶来的兄弟汇合,目前尚未发现青龙堂的踪迹。

  从上海出发五天的中午,我们到达了山海关前。山海关古称榆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车驶入便道,远远的就看见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上面悬挂着“天下第一关”苍劲大字牌匾的箭楼,两侧有靖边楼、临闾楼。

  另人郁闷的是,与我们事先想的大相径庭,满是各色旅游、登长城的游人。看来,这寻找另半张藏宝图的事儿,还真的急不来。不过,倒是青龙堂的销声匿迹,让人大惑不解。

  一行人登上主城楼的二楼,向下俯视山海关城全貌,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建筑,大部分为建国后重建。向外眺望,可以望见关外的茫茫原野,最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角山长城,向南则朦胧可以看见海面。

  按照藏宝中勾画的大置方位,我们登上城墙后,便向箭楼和靖边楼的右侧走去。

  阮途拿出望远镜,不时地向远处望着。

  走了大约千余米,只见前后尽是一样宽窄的行兵道,两侧的城墙则是一模一样的城墙垛,每隔不远的距离,便有一座烽火台。

  从箭楼开始,每到一座烽火台时,阮途都扶着半仙爬上去探查一番。我则一步步地查看那些城墙、城垛,却都一无所获。

  猛然间,我发现前面有一处损坏的城墙,装做不经意地踱过去,伸手拽下来一块长城砖,青灰色古代城墙砖沉甸甸的,竟险些没有拿住。前后瞧了瞧,估计是天长年久,风吹日晒,已经有些风化,又经游人长年经日地触摸,开始松动。人就是这种好奇心强的动物,越是坏了一点的地方,越会是上前扒拉几下,结果就是缺口越来越大。

  我从城墙上探出身子,向两边瞧了瞧,都是一模一样的墙体,墙下是密密的树林,没有见到丝毫有什么不同的异样。

  我摇了摇头,有些郁闷地瞅了瞅半仙,又看了看前后兴高采烈的游客。不禁更加感觉这“第十峰”难以琢磨。瞧山海关长城这架式,即便让我们推倒了一块块砖去找,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得到。

  忽然,感觉手指触及的城墙砖有些异样,忙拿到眼前仔细看,只见上面刻有二行文字:“方朝李/窑匠张大阳寺,洪武十五年”。犹如发现了宝藏一般,我忙冲着半仙和阮途招了招手。

  “发现了什么?”阮途一脸地惊喜,接过我手中的城墙砖,上下看了看,却不得要领,转手交给半仙。

  “这个……哦,这个叫做‘物勒工名’,是古代一个礼法传统。就是工匠在自己施工的砖块上,刻上铭文,这样工匠就不敢以次充好。如果发生倒塌,这个工匠是会被追究的。这个地方,是在洪武十五年修建,工匠姓张。”半仙转描淡写地说道。

  我和阮途一脸失望的表情,旁边的几个游客却兴奋异常,纷纷拿过砖头来拍照留念。

  有景点管理人员赶来,说城墙砖也是文物,要认真保护。然后从半仙手里面,将砖头拿走,编上号。又在城墙破损的地方立了提示牌。

  我们又向前走了一个多小时,看看天色,已接近傍晚,看来今天是不会有什么结果了,便和半仙商量明天再来探查。一行人就此返回,等走到我捡到城墙砖的地方,见到几个工作人员正在修补着破损的地方。我忽然想起了什么,猛然间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边走边对半仙和阮途说道,“我记得以前,有学者提出保护长城,说有附近的农民把城墙砖拿回砌猪圈,后来掀起了一场保护长城的签名活动。”

  “我也记得,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胜哥,咋突然间想起这事儿了?!”阮途问道。

  “刚才,我见他们修补破损的城墙才想起来。这么多年,风雨剥蚀,原来的城墙早已腐化。现在每年都有大规模的修缮。即使我们找到‘第十峰’,也找不到当年留下的痕迹了!”我继续说道。

52书库推荐浏览: 弄堂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