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至此,我一页一页,重新查阅这三名少妇的资料。
第一名少妇孙洋,中学美术老师,老公是某厂采购部业务员。
第二名少妇唐亚琳,在地下商场做买卖,老公是赴韩国劳务输出的人员。
第三名少妇崔秀芳,物价局普通科员,老公是一名刑警。
她们均为普通市民,一切似乎都很平常,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屋内极静,纸张逐页翻过,发出轻轻的刷刷声。受害人的生前彩色照片,逐一出现在眼前。台灯光线昏暗,恍惚中,她们的脸孔彼此叠印重合,竟似完全一个模样。
突然,桌上的手机嗡嗡振动。我吓了一跳,急忙伸手抓过,显示进来一条短信,是陆超发来的,说女儿一直在哭着要妈妈,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
我皱皱眉,刚要回复,猛地又停住,我脑中灵光一闪,终于知道三名少妇有着什么共同点了。
老公!她们的老公有问题!
三名少妇的老公工作性质非常相似,都是常年在外奔波,至少也是多日不能回家。而高中男生和老年妇女的背景则很普通,没有发现任何关联性。
凭着直觉,我不相信这仅仅是一种巧合,似乎凶手是在有意识地寻找这类目标,而中间穿插的那两名死者……
我有点不敢往下想了,我意识到,他们可能是凶手故意放出的烟雾,试图掩盖其真正的目标选择。
我当即将这一猜测上报专案组,并将所有材料逐一列出。
司马局长想了想,慢慢地说:“如果真如你所说,那么接下来要是再发生第六起刨锛案,受害人则绝对不会是少妇,而应该是凶手随机选择的普通人。也就是说,还会出现一个倒霉的,成为凶手的烟幕弹。”
我说:“没错,下一个受害人肯定不是少妇,但第七个肯定还是少妇。”
可是除了司马局长,所有人都对我的猜测表示质疑。因为按照我的推论,如果凶手是有意寻找这类作案目标,那就意味着,凶手对死者的家庭状况比较了解,知道其家中男主人常年在外,并且有着极深的矛盾,但根据之前排查结果显示,三名少妇死者的社会关系极为简单,本人和配偶都没有发现与人结怨。
还有一点无法解释,三名少妇彼此素昧平生,查不出她们之间的交集。举个例子,我认识王二、张三、李四,而这三个人却彼此不认识,但他们偏偏都是脚气病患者。
凶手要在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家庭中寻找适合的作案目标,并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全部罪行,这简直就是巧合中的巧合,奇迹中的奇迹,概率极小,难度极大,应该是长期谋划而形成的。同时,还要故布疑阵,随机选择其他人进行击杀。可是问题在于:凶手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司马局长和省厅刑侦、技侦总队协助我们的几名同志商量了一会儿,最终还是选择相信了我的推测。
司马局长说:“在目前没有任何线索的条件下,不应该轻易否定桑佳慧的推测,或许这还是一条打开突破口的捷径呢。但是,我还要补充两点,推测终究还是推测,巧合总是无处不在的。而且,这三名少妇的配偶均是常年在外的事实,似乎仅仅是种表面现象,其中一定还隐藏着没有被我们发现的共通点。刚才我和省厅的几位领导研究过了,从现在开始,在一方面保持布控蹲守警力不变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全力调查三名死亡少妇,力争在她们身上挖到那个隐藏着的共通点。”
说完这些,司马局长还颇为促狭地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丈夫常年在外,妻子独居在家,最容易引发的事情应该是红杏出墙。刑警的工作性质特殊,大家做到心里有数,尤其是你们这些小年轻的。”
很快,他的面色回复严肃,又说了一句:“同志们,我不希望用第六起案件来证明桑佳慧的推测。大家玩命儿吧。”
在这次会议上,技术人员又汇报了关于凶器的相关检验结果。
通过对死者创口测量,提取微量遗留物并进行综合比对,我们发现五起案件共使用了三种凶器,分别为羊角锤两次、锛子一次、榔头两次。下一步也要全力寻找凶器来源,对本市木工工具售卖店进行拉网排查,对全市木工尽最大可能进行摸排。
案情分析会后,我们分出部分警力对三名少妇展开了细致调查。同时,继续加大对前科劣迹人员的跟踪布控,重点掌握疑似人员的近期活动轨迹。
在移动、联通、电信等多家运营商的配合下,我们尽可能地将死者的手机和小灵通上的全部通话、短信记录调取出来,逐一进行审查比对,没有发现任何相同的记录。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号码是同时出现在两名以上死者手机中的。
通过对死者配偶、亲属、同志和邻居的大量走访,我们了解到她们平时都有上网聊天的习惯。但这也属正常,尤其是独居在家的人,难道凶手会是通过这一点接近的死者吗?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在深圳警方的大力协助下,我们从腾讯公司调取了死者QQ历史聊天记录,逐天逐人进行比对分析,还是没有发现任何疑点。
莫非我们的侦查方向错了,凶手真是随机选择作案对象,三名少妇偏巧都是配偶在外?
第五章 “戴……黑帽子,看不……清脸,身体很……膀。”
52书库推荐浏览: 桑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