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犯罪也是如此,华生,”他说,“因为一个人第一眼看到的常常不是事物的全貌。事物的表面以下总是潜伏着危险。我毫不怀疑,如果我们撞上它,我们右边这块貌似善良的冰会立刻撞沉这艘大船。”
“哦,要把卢卡尼亚号撞沉到海底,冰块小了可不行。”我笑着说。“这一点恐怕连你也会承认。”
“也许是吧,”福尔摩斯说,“可我也不指望它把船撞沉。”(1)
在对冰块的虚伪性发表了这一简短的说教之后,福尔摩斯又回到舱房,从鼓囊囊的棕色旅行袋里掏出一大堆书籍和小册子读了起来。这些出版物是我们出发的前一天他从伦敦图书馆(2)工作的朋友洛马可斯那里弄来的,其中有许多要么与美国的伐木业有关,要么与美国的铁路业有关。我还注意到,在诸多论述火灾的书籍和文章中,有不少与美国的明尼苏达州有关的题目。就在福尔摩斯潜心扩大知识的同时,我和派尔正在尽情地呼吸大海上的新鲜空气。我们发现,乘船堵海还真是一种令人惬意的经历。
8月21号一大早我们到达纽约,但却没有机会欣赏那里的奇观。派尔看了看列车时刻表发现,开往芝加哥的宾夕法尼亚专列(3)一小时以后发车。那是这条大干线上诸多列车中最快的一趟。我们匆匆告别了卢卡尼亚号客轮,乘船渡过了赫德孙河,赶到了宾夕法尼亚铁路壮观的泽西城新车站。(4)一位代理人告诉我们,那趟专列的车票买不到,因为所有的座位都已订完了。但派尔是一个事业心极强,说一不二的人。他找到站长办公室,几分钟后拿回了三张豪华车厢的车票。他不肯说他是如何弄到票的,但我们的好运肯定与他向站长提及詹姆斯*J*希尔的名字有关。我们刚在普尔曼车厢里坐下来,汽笛发出两声尖叫,专列便开始了一千英里的芝加哥之行。美洲大陆的绚丽风光和大西洋的壮丽景象一样,对福尔摩斯没有任何吸引力。当火车穿过夜色中的费城,沿着漫长的宾夕法尼亚山谷朝匹兹堡附近著名的霍斯舒弯道(5)进发,在那里进入阿勒格尼山脉时,福尔摩斯一直在埋头看书。就连匹兹堡那座黑烟弥漫,工厂喷射着火焰,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起英国的曼彻斯特的独特城市,也丝毫提不起他的兴趣。火车轰隆轰隆地朝芝加哥飞奔,而他却整整看了一夜的书。
离开纽约二十四小时之后,火车到达芝加哥。直到这时,福尔摩斯才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感兴趣。芝加哥的匪徒早就吸引着他。当火车缓缓向市中心驶去时,他以一种期待的目光凝视着车窗外。车窗外面幢幢高楼犹如砖石大山,在周围的平地上拔地而起。
但芝加哥也同样只是我们旅途中短暂的间歇地。到达联合车站(6)几分钟后,我们换乘芝加哥、伯林顿与昆西铁路公司的一列火车。希尔的豪华私人客车——或如派尔所说的“私人卧车”——正等在那里。我们坐在轮子上的豪华房间里向西飞奔,穿越伊利诺伊大草原。芝加哥很快便被抛在了后面。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孕育了美洲文明的伟大的“尼罗河”——密西西比河——身边,然后向北转,开始了最后一段旅程,沿着这条大河朝它的航运起点圣保罗驶去。
我的下一段关于旅行的回忆被派尔打断了。他和福尔摩斯一样,似乎完全忘记了休息的医疗作用。
“什么事?”我醒来后看看表问道。当时是下午五点多钟。
“朝窗外看。”派尔说。
我向车窗外望去,只见前方大河宽阔的转弯处耸立着一排白色的悬崖。悬崖顶上的高大建筑物鲜明地勾勒出一个大都市中心的轮廓。几分钟后,火车驶入车站。在经过八天多的长途旅行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圣保罗。
“欢迎二位光临圣城。”说着,派尔打开车门,等着搬运工归拢我们的行李。“假如二位不反对的话,希尔先生希望立刻见到你们。”
圣保罗车站其实很小,但十分繁忙。它的全部“建筑”就是流动的人海。我们费了好大力气才挤出车站大门,来到大街上。
“这地方很热闹,”福尔摩斯对领路的派尔说。“总是这样吗?”
“是的,福尔摩斯先生。每天有二百趟火车进出这个车站。这一数子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
外面的情况更混乱。一大帮身穿黑衣,肩背大黑包,眼睛熬得同红的旅行推销员聚集在大门前面的台阶上。一群粗鲁得同伦敦的马车夫不相上下的出租车车夫正和他们争斗着。一看到我们,好几个这样野蛮的马路绅士开始围过来兜揽生意。他们越争越激烈,互不相让,不一会便高声对骂起来。我正发愁如何才能摆脱这帮野蛮人,关键时刻又是派尔过来救架了。
“跟我来,”他边说边说下个月那些马车夫挥动着一把零钱,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后来他把我们引上一条从密西西比河延伸过来的又陡又窄的街道。我们在那条街上遇到男女老少好几家人。他们衣着极为朴素,操着一种奇怪的语言。
“瑞典移民,”派尔解释说,“到西部的小麦种植园去的。希尔先生十分赞成往西部移民。他相信这对美国有好处。”
“而且我想,对他的生意也有好处,”福尔摩斯说,“因为没听说过铁路修在荒原里能发财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英]约翰·H·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