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平的判断没有错错,四个人在马迎美的家里没有找到那两个箱子,马迎美的老婆并不知道同志们想找什么,她领着同志们找遍了所有的地方,连地窖也找了。
离开马迎美家之后,欧阳平、水队长和小曹去了马老二家;李文化和高会计则走出了田家堡。
马老二的老婆朝田家大塘指了指:“我们家老二在大塘。”
三个人走出马老二家,在一个三岔路口和匆匆而来的刘书记、田营长相遇。两个人的手上抓着帽子,敞开衣襟,满头大汗。
“刘书记,这么就回来了。”
“接到高会计的电话就敢回来了。”
一行刚在西边第一个码头上出现,就有一个人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他就是马老二。他的身上裹着一件旧棉袄,下摆有两个地方露出了棉花。下身穿一条单薄的棉裤,脚上穿一双东北棉鞋,鞋帮子上缝了几个补丁。他的年龄在五十岁左右。
“刘书记,田营长,你们这是——”
“刘书记,请他过来一下,我有话问他。”欧阳平低声道。
“老二啊!你来得正好,来——你过来一下。”
“刘书记,啥事啊?”马老二加了步伐。
“慢点,别摔着了。”
“刘书记,没事。”
“欧阳科长,您问吧!”
“大爷,那条木船平时一直停在哪里吗?”欧阳平指着停在远处的木船道。木船停在最东边一个码头附近,大家还记得吗?案发现场就在这个码头附近。
一月二十一号的傍晚,欧阳平等人出现场的时候,天黑了,岸上的人很多,同志们没有在意,在木船附近的岸上,有一个用篱笆扎成的小屋,屋顶是用草盖起来的。它应该是马老二看鱼塘住的屋子。
“没有事情的时候,船就停在那儿。”
“大爷,今年春天有没有人用过你的船?”
“公安同志,你问这个,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情来。”
思维的触角正在像更深处延伸。它就像树根一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和障碍,不会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
“来,坐下来谈。”在刘书记的提议下,大家坐在了青石板上。
“今年春天,在三月里,时间是十七号的晚上。”
“十七号的晚上?”
“十七号?”
“三月十七号?”
欧阳平、李文化和小曹脱口而出。
思维的触角已经触碰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为了寻找这个特殊的日子,欧阳平和同志们真的好辛苦啊]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六章 风俗习惯
李文化递给马老二一支香烟,并帮他点着了,马老二手指上开了好几个裂口,食指上的裂口通红通红的,里面有一点凝固的血。
马老二猛吸了两口烟道:“不错,是三月十七号。”
“大爷,您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三月十六号是老头子八十大寿。所以能记得这个日子。”
”欧阳科长,我想起来了,马老二说的没错,是三月十六号,田营长,我们不是也去了吗?”
“可不是吗?”田营长道。
“大爷,您往下说。”
“十七号的早上,我起来以后,准备划船转一圈,结果发现船上湿漉漉的,船舱里面和船舷上还有一些淤泥和水草。”
“大爷,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夜里面,有人用了您的船,是这样吗?”
“不错,这条船,我已经有两天没有用了,我一直在忙着老爷子寿诞的事情,到处通知亲戚。”
这个细节显然非常重要,它暗合了同志们的分析与推断。
淤泥只有水下才有,水草也只有水中才有,在船舱里面和船舷上发现淤泥和水草,这说明,用船的人一定到水底下去了,他到水底下去干什么呢?偷鱼用不着到水底下去。
马老二下面的话更能证明欧阳平的判断:“用我船的人肯定是到水中央去做什么?不像是偷鱼,因为,偷鱼用不着用我的船,在岸边就能撒网。”
“大爷,您是根据什么认定用你船的人是到水中央去的呢?”
“水草啊!”
“水草?怎么讲?”
“塘边的水草都被人捞干净了。”
“人们捞水草做什么呢?”
刘书记笑了笑:”欧阳科长,是这样的,你们不在农村,所以,你们不知道,咱们乡下人家家养猪,粮食少,人都吃不饱,所以,只要塘里面有水草,乡亲们会把他们捞回去,切碎了泡在水缸里面,兑一点麦麸子就能喂猪来了,所以,塘边的水草都被乡亲捞得差不多了。
欧阳平不得不感谢生活,作为一个刑侦工作人员,除了勤于思考以外,更重要的是熟悉案件所处的环境,了解相关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下面的对话就涉及到风俗习惯。
“大爷,夜里面,您没有听到什么动静吗?”欧阳平望着马老二的看鱼棚。
“我刚才不是讲了吗?头一天是我爹的八十寿诞,我回到看鱼棚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
“半夜?半夜是什么时候?”
52书库推荐浏览: 独眼河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