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推理] 《恋恋莲步的演练》作者:[日]森博嗣【完结】
登场人物
大笛莉枝……航空学研究所学生
羽村怜人……建筑师
铃鹿幸郎……资产家
铃鹿明宽……幸郎的儿子、职员
铃鹿保……明宽的儿子
松村直美……明宽的女友
泽木道代……铃鹿家的女管家
关根朔太……画家
克罗德·波那帕鲁多……大富翁
布朗克……保镖(白人)
贝克……保镖(黑人)
村田……司机
各务亚树良……记者
片平重六……警卫队长
泷冈……片平的下属
祖父江七夏……爱知县刑警
林……爱知县刑警
保吕草润平……侦探、便利屋
小鸟游练无……大学生
香具山紫子……大学生
濑在丸红子……科学家
序章
爱玛很犹豫。一直幻想这瞬间会如何,但做梦也没想到得说出即使亲吻也没关系这句话,她冲动地脱口说出“我有自信在这里闭上眼睛,你不会让我失望”后便闭上眼,大胆地连自己都吓一跳。
(冒牌警探狄友/彼得·拉佛西)
(本书各章开头引言,皆引用自《冒牌警探狄友》)
我的故乡没有海。小学时第一次去海边,感受何谓大海,那时的感觉还鲜明地留在记忆之中。风从海上迎面而来,阳光从海平面洒向岸边,浪花不断拍打着海岸,感觉整片大海似乎膨胀起来。那里所孕育的东西、那里所诞生的东西,所有一切像从海里溢出似地,那些力量在海底深处爆发。所以才会如此吵嚷,如此无止尽地流动。
我不是很喜欢如此强劲有力的海洋。
我曾有过和数名友人乘着游艇,度过近一周没瞧见陆地的生活,那和处于四周是片无垠沙漠的情况一模一样。只是自己的脚下是海水,有许许多多生物悠游其中,也许比起生长在土里的生物更不受大自然约束吧。数量更是多得无法比拟,只能找出这般相异之处。
很怀疑独自乘着小船在海上漂浮是否真能尝到孤寂感。对我而言,置身于一大堆人群中才能感受到孤独的信号。尤其耳里净是笑声不绝、杯盘碰撞声和热闹乐声时,感受更是强烈。我通常都是靠着冷冷的水泥墙,下意识用体温悄悄地逃离这热容量庞大的无机物。搭建于沙漠中的帐篷那般茫洋与黑暗,还有漂浮于海上的游艇那近似悲鸣的嘎吱声,突然在耳畔回响,将那些令人心情郁闷的暴发户声音、刻意将人际关系膨胀的吵嚷声等,抹得一干二净。
换句话说,这就是孤独的力量。
初次切身感受珍贵的黑暗与嘎吱声时,只觉得那些只不过是个印记。于是那些记忆不知不觉成了记号,化为文字,成了所谓孤僻性格。
独自乘着小船,彷徨大海间,周围没有任何避难所,也没有同行伙伴。很多人误以为这种情况就是孤独,那可大错特错,那和孤独的感觉完全不同。其实到哪里都一样,我们身处于没有避难所的环境——无法逃离办公桌,无法从窗户飞出去,夜里无法逃离床,更无法背叛朋友。
也许正因为这般没有避难所的设定,才构成能让人幻想,想象所谓“安心”的条件,能够四处游走的自由。好比残存沙漠中的夜空,总之这是构成孤独的必要条件。
因此自由与孤独不能分开。
若仅只一条路,目的地自然只有一处,没有选择机会。这般不自由感反倒令人安心,反正只要一心往前迈进,动一动总是比原地踏步来得轻松。
于是驱使自己迈开步伐的动力是“意志”,将那份轻松感错觉成“幸福”。
所谓孤独的自由令人恐惧,不想去评论那价值。
人们努力忘却真正意志的存在。
恭敬地称呼拘束我们的力量为“正气”。
宛如蚂蚁般。
那么……我又是什么呢?
是从什么开始?
是从哪时开始堕落成像这样自由的人呢?是因为什么缘由放弃安乐、不自由所构成的安稳生活呢?
有时不得不这么思考。
为什么呢?
因为这么问自己也是一种自由的证明。这并非遇到什么特别的人、或是引导自己进入此般自由境地的前辈。当然要举出几位深深影响我的人并非难事,他们某部分的思想与言语行为让我产生共鸣,经过修改后再行吸收。不过要说比较戏剧性的相识过程,我想就只有那么一位。
而且也许是因为历经那特殊事件而改变了我?不,还没想起有过那程度的事件。
倒也不能这么说。
很少因为一件事而改变人生。虽然常听别人说过类似的话,不过这种说法有种解释,那就是企图创作单纯明快的历史,为了让话题妙趣横生、炒热气氛而作的演出。硬是找出原因和结果的共通点,佐以偏颇意志强加捏造。
有很多事,都是因为一个触发点而产生变革。不过有时并不需要什么触发,迟早都会产生变化,无论如何都会走上相同的路。原因往往不只一个,不管是发动战争、建构新体制等,也不会只因为一个理由而促成,就像遗传基因般,有无数个原因复杂地纠结在一起。一个人的死,或是人类的灭亡,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而是来自好几个原因。于是人们不知不觉无处容身,学习在这样不自由中安心地闭上眼,我想这样解释应该很恰当。
52书库推荐浏览: [日]森博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