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想起去这个地方?”
“因为你没去过,我也没去过啊,那就一起去看看咯。”
杜撰好不容易才把溜到嘴边的“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句话给咽了回去,改说:“我知道了,那行啊。”
第二天两人按照约定的时间在公车站见了面,然后搭乘旅游专线来到了梅镇。从公车站出来后,沿着一条两边栽满梅花的青石板小道前行大约五分钟,走过一个小拱桥,就进入了镇子里。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镇子流过,或者说,整个小镇,都是沿着这条小溪修建的。和其他的许多古镇一样,梅镇里的大多数建筑都是近年来修建的仿古式建筑,只有镇子中央的夫子庙和李氏祠堂还算是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筑。沿着青石板路走进镇子,路两边鳞次栉比的全是茶馆、小吃店和纪念品商店,店铺主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让这个外表秀丽的小镇不能免俗地沾染上了浓重的喧嚣和市侩。
一个脸上堆满皱纹的老人静静地坐在茶馆外面的长条板凳上,他的手中拿着长长的烟杆,对面前熙熙攘攘的人流熟视无睹,惬意地享受着冬日里难得的阳光。也许对于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镇子里度过的老人来说,这才是属于小镇居民的生活。
杜撰和秦慧在镇子里转了一圈,便沿着青石板路走出了小镇。小镇外的山包上种植着许多桃树,这也是附近居民除了旅游业外的又一大收入来源,翻过这个小山包,就是林园的所在了。
“今天天气不错,”杜撰抓抓头发,说,“是个适合出来玩的好天气。”
“对啊,我之前看过天气预报嘛,说今天天气不错。”
“蛮好的,说起来,自从八里镇的那个案子以后,好几个月没见到你了。”
“嗯,前段时间我在专心准备公务员考试嘛。这不,刚刚考完我就出来放松了,”秦慧在原地转了一圈,说,“前段时间可把我给累坏了。”
“原来如此,”杜撰点点头,说,“其实我看这个梅镇和八里镇也差不多嘛,都是一堆仿古建筑。”
“那个林园可以去看一看的,”秦慧从提包里取出一本小册子,说,“那是清末修建的一座大宅子,我还专门带了《旅游手册》呢,你看——”
说完秦慧还晃了晃手里的小册子。
杜撰接过秦慧手里的小册,翻了翻,又交还给她,说:“小册子上说,这座林园是清朝末年一位姓林的富商修建的,几经扩建,解放后被收归公有,一度成为镇政府的办公用地和仓库,八十年代初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政府旅游资源,林园也跟着修缮一新,重新开放,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看介绍说的倒是不错,或许我可以考虑把这里写进我的下一部小说里。”
“哦,真的吗?”
“是啊。”
“不过还是先把手上的这部写完再说吧。”
“哈哈,这倒是。”
两人边说边走,已经翻过了小山包,一座高墙青瓦的大宅子赫然出现在眼前。宅门是很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门梁上镂雕着各种精美的花纹,门边一对石鼓,分别雕刻着“麒麟送子”和“福寿禄三星”的图案,门前一对一人高的石狮子鬃毛耸立,看上去竟有几分西洋风格,石狮子边竖着一块“梅镇林园民俗博物馆”的石碑。此时不少游客正站在大门前摆着千篇一律的姿势拍照,导游则在一边不耐烦地挥舞着小黄旗。
大门上的匾额写着“聿怀多福”四个字,旁边的署名是梁维庸。秦慧翻开《旅游手册》,念道:“林园大门匾额上‘聿怀多福’四个字出自《诗经·大雅·大明》,是当时的知县梁维庸所书。”
“倒挺风雅的。”杜撰笑了笑,走到售票处买了两张门票。
两人走进大门,一进门是一面大照壁,照壁正中用雨花石镶嵌出一个大大的“福”字。杜撰伸出一根手指,碰了碰那个“福”字。
“怎么,摸了就能沾上福气吗?”秦慧认真地问道。
“那倒不是,”杜撰回过头来说,“只是习惯问题罢了。”
两人绕过照壁,站在大堂前的庭院当中,只见庭院两边各有一个半人高的大水缸,里面长着许多水草,几尾金鱼在里面悠闲地吐着水泡。一个旅行团正挤在大堂前听着导游的讲解,几个顽皮的小孩则趴在水缸边伸长了脖子看金鱼。杜撰走到人群之中,也听起那导游的讲解来。
“林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87年,它的第一任主人是清末民初的大商人林佐骏,他是林记商号的创始人。最初的林园只是一个两进的宅子,后来随着林佐骏的生意越做越大,这宅子也几经扩建,到了光绪末年,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整个林园占地有三十多亩,房屋一百二十多间,大院四周的围墙周长将近一公里。”一个额头上长着青春痘的高个子导游拿着扩音器滔滔不绝地讲道,与他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同,他脸上的表情倒显得有些无精打采。
“这里是林园的正堂,大家请抬头看大堂前匾额上的这四个字,‘诒厥孙谋’,这四个字是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意思是为子孙的将来善做安排。这个匾额和大门口的那个‘聿怀多福’一样,都是当时的知县梁维庸所书,这位梁维庸也是清末远近闻名的一位书法家了,据说当时光是给梁维庸的润笔就花费了五百两银子。”
52书库推荐浏览: 杜撰